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详情
农商银行创新信贷产品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作者:韩配阵 发布时间:2022-06-08 阅读:1.5千+次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形势,农商银行作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力军,只有用好信贷产品创新“助推器”,才能守牢“主阵地”,焕发新活力。但是,创新不是脑洞大开,农商银行创新信贷产品需要注意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深化创新认知。标新立异式的创新并不能带来实际价值,不能“为创新而创新”。如,某市农商银行在没有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科学论证的前提下,推出了“人大代表贷”。但是该市人大代表不足500人,数量太少,需要贷款的又少之又少,可以说该项信贷产品创新的意义不大。要正确认识农商银行的信贷产品创新,不能简单地对传统信贷业务进行重新包装或有限延伸,也不是为了填补自身的业务空白,而是要瞄准市场和未来,将信贷产品与市场定位、目标客群、业务营销、成本控制及风险防控等进行统筹考虑,从而提高信贷产品创新的系统性、针对性和高附加值,才能真正做到以创新驱动发展。


二是加强顶层设计。信贷产品创新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要统筹考虑政策、监管、人才、风险等各方面因素,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儿”。当前,基层行社对信贷产品创新需求旺盛,但省联社层面响应速度则相对较慢,导致各市县行社行一哄而上,而且与第三方公司合作,业务风险也无法有效把控。如,出于客户对小额线上信贷产品的强烈需求,很多地市的农商银行都与科技公司合作,推出了自己的小额线上信贷产品,但省联社层面对此却没有作出回应,而且,此类产品的创新设计、风险把控明显滞后。因此,省联社要紧跟客户产品需求,做出业务创新项目规划,从而彻底解决各市县行社信贷产品创新重复分散的问题。如此一来,不仅可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还有利于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三是彰显农信特色。农信社源自“三农”,植根“三农”,发展离不开“三农”,又承担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神圣使命。农商银行的信贷产品创新,也要坚守“立足三农、面向县域、服务中小企业”的方向和市场定位,彰显农信特色,做到产品在变,责任不变。如,针对农户缺乏有效担保的问题,推出以家庭为单位,主要家庭成员为借款人、担保人,每名家庭成员均对贷款承担连带担保责任的贷款产品;针对个体工商户资金需求“短频快”的特点,推出“一次授信、循环使用、随用随贷”的循环贷类产品;针对各地茶叶、油茶、中药材、山药、生猪等产业及小麦、大米等种植大户,推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信贷产品,实现产品的专业化和品牌化。


四是强化科技赋能。2020年新冠疫情突发,金融科技已成为农商银行“弯道超车”的利器。同样,在信贷领域,农商银行也必须尽快推动信贷产品的数字化转型,才能实现信贷产品的“上线”与“下乡”。如,前两年为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部分市县行社积极开展“整村授信”工程,不考虑农户贷款意愿,逐村逐户走访调查,并进行信息采集,浪费了大力的人力、物力、财力。这种情况下,如果借助金融科技的力量,创新推出乡村振兴线上信贷产品,就能实现线上申请、测算额度、调查审批的无缝衔接,让科技多跑路,让职工和客户少跑腿,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还能有效防控金融风险。


五是做好风险防控。业务创新是农商银行发展的永恒主题,而风险往往与创新相伴而生,但是我们不能就此惧怕和排斥创新,而是要在创新过程中进行有效风险防控。农商银行信贷产品的创新要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乡村振兴、满足新形势下的“三农”需求来进行,不是远离或无视实体经济和客户实际需求,无边界地去凭空设计和创造。因此,要加强信贷产品的创新管理,规范创新机制,做到产品创新有章可循,遵循规则运行,绝不能先搞创新、后防风险。要强化对创新的激励约束机制建设,从信贷产品的立项、开发、推广,再到评估和完善,都要实施全面的内部控制,有效发挥内部监管对风险防控的重要作用。


六是补足人才短板。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实施更加积极、灵活的人才政策,坚持培养和引进同步驱动,不拘一格选贤任能、招才引智为我所用,自建创新团队,为信贷产品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要以需求为导向,面向全国甚至国外引进人才,要优先引进具有大型商业银行、大型互联网企业等工作经验,或者具备国外知名院校、国内985院校硕博学位的人才。要发掘内部现有人才,选拔具有基层一线工作经历、知晓客户需求的的高学历人才进入省联社创新团队。积极探索和推动金融人才自主培养模式,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申请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着力构架农村金融理论与实践创新的高层次平台。此外,也可以聘请金融、信息科技、法律、三农等领域的专家,为农商银行的业务创新提供咨询服务。


七是突出利率性价比。利率市场化的全面到来对农村中小银行而言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贷款市场利率持续降低,息差收窄,且未来下行仍存预期,融资成本已经成为客户选择信贷服务的重要因素。此外,中农工建在信贷业务的低利率、信息科技的高效率上,我们在短期内还无法做到。可以说,信息科技低效率客户尚可容忍,但是信贷产品的高利率已经饱受客户诟病。如,同样是纯线上、纯信用的信贷产品,笔者在不同银行申请到不同的额度和利率,已经充分说明农商银行的信贷产品利率性价比较低。具体为,某农商银行的“XX e贷”授信额度11.6万元,年利率7.23%;中原银行“原e贷”授信额度20万元,年利率5.04%;农业银行“网捷贷”授信额度22万元,年利率4.02%。这种情况下,客户会选择谁就不言而喻了。


总之,推动信贷产品创新,满足客户新形势下多元化的信贷服务需求已经成为农商银行不得不面对的课题,不得不破解的难题。只有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方能与时代同频,激发出农商银行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新活力。



编辑:本站

点赞: +1 1
金融作家芳草地
金融作家
芳草地
返回顶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