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详情
基层人民银行岗位(廉政)风险情况分析
作者:乔 荣 段英英 发布时间:2021-04-05 阅读:1.3千+次


开展岗位(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是进一步完善惩防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党风廉政建设与单位业务工作紧密结合的有效载体,是完善制度建设,增强制度执行力的重要手段,是干部自我教育的良好形式。近年来,随着反腐倡廉形势的日趋严峻,面对日趋复杂的腐败形势,人民银行自上而下不断增强对岗位(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重视,岗位(廉政)风险防控工作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但由于基层行对岗位(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理解认知存在偏差,导致此项工作在基层行开展的情况参差不齐,应切实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


基层现状

目前来看,大多基层行对岗位(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还没有上升到更深层次。一些基层行甚至一看到有岗位(廉政)字样的工作,就直接推给或甩给纪检监察部门,无形中岗位(廉政)风险防控成了纪检监察部门的专用标签,导致目前大多基层行的该项工作成了纪检部门的独角戏。但由于受基层行纪检监察部门人员结构、文化层次、知识积累、政策水平、专业技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做深做实做细这项工作还有一定的差距和难度。且个别行存在对岗位(廉政)风险工作不会做、不想做、不愿做的现象,导致此项工作在个别行一度被搁置;一些行虽未搁置,也只是蜻蜓点水般的操作,为做而做。如,开展一些廉政方面的教育、每月录入一次风险监督系统,进行廉政谈话等,存在推着做、逼着做、赶着做的现象,更深层次的动作相对来说少之又少。缺乏整体抓岗位(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意识,群防群治的合力尚未形成。

存在问题

对岗位(廉政)风险工作概念模糊,对如何开展岗位(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缺乏有力抓手。有的基层行将岗位(廉政)风险片面理解为就是违规接收管理单位的礼品、礼金、购物卡及宴请,参与管理服务对象安排的旅游等。岗位(廉政)风险日常工作主要以开展一些廉政教育、集中或个别谈话、风险监督系统录入为主,其他手段相应较少。尤其是基层行岗位(廉政)风险防控主角仍以纪检监察部门为主,其他人员对岗位(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好象是看的多、做的少,推着做的多、主动做的少。每月录入一次的风险监督系统也是纪检部门人员提示提醒后方能完成,主动开展检查录入的意识还不强,未认识到风险监测系统对岗位(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观上认为这项工作就是纪检监察部门的工作,其他部门是在替纪检部门完成工作任务,导致其他部门主动开展风险系统录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不强,没有形成共同参与、共同防范、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围,未形成监督的合力和张力。


岗位(廉政)风险防控意识不强,惯性思维仍占上风。一是基层行员工拒腐防变的意识较低,对岗位(廉政)风险的边界认识模糊,潜意识中认为接受管理服务对象的一些礼品之类的还到不了违规违纪的层面,处处存在侥幸心理和从众心理。主观上认为在县域这种小地方,相互之间都认识了解,有时碰到一起吃吃喝喝、接受点小礼品、购物卡之类的不是什么事,与那些大吃大喝相比这只是毛毛雨,与八项规定精神和正风肃纪十条禁令要求也只是擦了个边,潜意识中没把这当回事,主观上为自己违规违纪行为找借口、寻开脱,把制度规定抛在脑后,在利益诱惑面前经不起考验。二是由于基层行员工岗位(廉政)风险防控意识不强。员工在履职行为同时承担着各种责任追究的潜在可能性,由于岗位(廉政)风险的潜在而非实实在在的发生,一些员工认为只要管好自己,履行好职责,岗位(廉政)风险就与自己不相干。没有能够准确的认识到权利与责任的辨证关系,不能树立正确的岗位(廉政)风险观念。


岗位(廉政)风险防控教育手段、方式方法单一,教育成效不理想。目前,基层行开展此项工作采用照本宣科方式依旧居多,以影像类方式教育的相对较少,主要原因是以腐败分子现身说法的典型案例的相关资料搜集比较困难,几乎到了一片难求的程度。但员工对日常念课本似的教育兴趣并不高,相对来说更喜欢影像类的教育方式,特别是当今腐败分子现身说法的鲜活典型案例,更能使其产生较大地触动和震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惜,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这样的需求在基层行很难得到满足,日常教育仍停留在读课本似的说教上。


对风险监督管理系统的重视和运用不够,相关操作落实不到位,个别行存在一手清现象。一是风险监督管理系统的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目前大多基层行的操作员对风险监测系统未能熟练掌握和运用,主要原因是基层纪检监察部门负责此项工作的人员年龄偏大,本身对此系统就是一知半解。再加上个别行纪检监察人员或部门管理员操作员更换频繁,未培训就上岗或只交接工作项目不交接工作操作流程,致使风险监督管理系统交接断档,造成操作员或管理员对风险监督管理系统在不了解、不会用、不掌握的情况下进行操作的现象,或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对风险监督管理系统有更深入细致的了解,达到门儿清的层面。个别行相关部门的系统管理员(部门负责人)形同虚设,部门负责人甚至从未履行过管理员的职责,把审核环节当成一个摆设,由操作员一手清,既当操作员,又当管理员,失去了系统审核的目的意义,导致系统录入审核不严,漏洞百出,各种错误不断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讲,风险监督管理系统只是为完成而完成,成了一种工作负担,而非促进和防控风险的重要手段。二是基层行对岗位(廉政)风险防控重视不够,存在风险点的排查和更新不到位的情况,不能根据业务的发展变化及时排查和更新风险点。个别行存在风险点从未更新现象,或存在不知道还有排查风险点这项工作,甚至对有的岗位,分管领导、部门负责人存在不了解、不清楚、没听说现象。不仅如此,在风险点的排查、更新、钩点方面更是上级行通报一次,下级行才强调一次,查找一次,钩选一次,未把风险监测系统的真正作用发挥出来,失去了风险监督管理系统运用的初衷和意义。


对谈心谈话认识和落实不到位。谈心谈话作为岗位(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重要抓手,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虽然其作为早发现、早提醒、早处置的重要手段,但在日常运用并不是特别到位。基层行的大多管理层并未真正认识到谈心谈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潜意识中认为这项工作由纪检监察部门做比较好,其他人员没把此项工作作为岗位(廉政)风险防控的一种手段和工作方法,谈心谈话并未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运用。即使在日常工作中一些管理者开展了一些谈话,也未上升到一定的高度。随意谈的多,正式谈的少,一般形式谈话的多,真正提示提醒的少。且一些管理者存在拉不下脸,抹不开面的现象,主观上认为在一起低头不见抬头见,话说重了,怕得罪人,说轻了又不管用,存在怕谈、不会谈、不敢谈的心理,未把谈心谈话提高到是掌握情况、触动心灵、防控风险的高度去认识、去感悟、去深入。


意见建议

在治未病上要多做。一是做实做细谈心谈话工作,充分发挥谈心谈话的预警作用。通过谈心谈话及时了解掌握员工思想、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在员工身上发现的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及时纠正和规范,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起到促其警醒,及时收手,知耻知止的作用。二是积极营造大监督管理格局,强化全员监督,提升员工自觉接受监督和主动开展监督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如,发现身边人一些不合常理的细小变化要及时向部门负责人、分管领导、纪检部门报告,本着保护同志、爱护同志的态度去帮助同志、挽救同志,防止员工的小错误演变成大错误,小毛病发展成违规违纪甚至违法犯罪。三是要结合岗位(廉政)风险具有动态性、可预见性、可描述性特点,深入持续开展岗位(廉政)风险防控管理,不断优化工作流程,改进工作作风,完善制度体系,建立预警机制,实现反腐倡廉建设从重视惩治到有效设防的重大转变,让风气更纯正、让机关更和谐。四是要织密“不想腐”的网子。每位员工都要始终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增强对党纪法规的敬畏之心,坚持清正廉明的职业操守,坚决避免与管理服务对象的不正当的交往,将廉政风险预警防范融入到支行的各项具体工作中。


在教育成效上要多思。要建立岗位(廉政)风险防控教育长效机制,常态化、多形式、多内容的开展此方面的学习教育,不断提升教育质效。一是强化正面引导,通过集中开展党规党纪、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相关内容的学习教育引导员工哪些是明令禁止的,哪些是不符合制度要求的,哪些是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需要规避和防范的。同时,不断增强员工的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使其紧绷岗位风险防控这根弦,筑牢“不敢腐”思想根基。二是不断丰富警示教育的方式方法。如,通过在集中学习中央纪委监委、省地市纪委监委、派驻纪检组通报的典型案例警示教育的基础上,增加深入附近监狱现场接受服刑人员现身说法教育、腐败分子忏悔类影像片教育的频次。通过开展多形式、多内容的教育,进一步提高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对员工心灵的触动和震慑作用,扎紧“不能腐”的笼子。同时,针对影像类教育片资料在基层难搜集的状况,上级行要在此方面多想办法,尽可能满足基层行的需求。


在防控风险上要多谋。一是要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充分发挥各责任主体在岗位(廉政)风险防控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增强主动开展此项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努力营造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司其职、纪检部门组织协调、全员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二是要全面准确的界定风险点,明确风险点的查找方法,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并对风险的防控情况开展跟踪督查,推动本单位岗位(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的纵深开展。三是要强化对风险监督系统日常操作的管理,充分发挥风险监督管理系统在防控岗位(廉政)风险中的重要作用,做好系统的相关学习、培训、交接、录入、审核等各项工作。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对风险监督管理系统的检查监督,及时指出各部门在风险监督系统录入中存在的问题,坚决杜绝系统操作中“一手清”现象,确保风险监督系统的规范有序运行。




编辑:本站

点赞: +1 2
金融作家芳草地
金融作家
芳草地
返回顶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