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百花园中,近十余年来有一树五彩缤纷、色彩斑斓的奇葩,在迎风摇曳,绚丽绽放,这就是独具披金戴银气派的金融文化。
一、金融文化起源
翻阅中国金融史,金融文化的出现,可以回溯到两千多年前。从货币来到世间,金融文化就有了自己拓展的长天阔地。据著名作家谭锦旭先生考证,在中国,最早记载有金融文化的当首推《国语》。《国语·周语》记载:远古时代,天灾降临,先王为拯救百姓,便造出货币以解决百姓交换中的困难。这是圣王制币说的肇始,应是世界上最早的货币传奇。而《管子·山权数》则有更具体、更明确的记载:禹汤遭受水旱之灾,百姓卖儿鬻女。为让百姓赎回子女,禹汤便造出了货币。禹汤造币是否确实并不重要,但这两位被万代称颂的先民领袖造币的传说故事,是可列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金融文化现象的。
由此可以看出,金融是依附于商品经济的一种行业,是在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产生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据史料记载,我国远在西周时期就有专司政府信用的机构“泉府”,南齐时出现了以收取实物作抵押进行放款的机构“质库”,即后来的当铺。西汉时期有私营高利贷机构“子钱家”,至唐代改由贵族垄断,宋代时出现了民营质库。到了明末清初,以票号、钱庄为代表的旧式金融业已十分发达。千百年来,金融与大众息息相关,它的影响范围大至国家经济,小至百姓生活。身处其中的金融人运用自己的金融知识熟练地从事这个行业,他们所承担的责任和任务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与此相应,金融人也需要一份精神文化的沉淀去熏陶、指引自己。于是,金融文化悄然而生。
山西财经大学刘绘芳老师在“中国传统金融文化当代传承发展研究”一文中指出,明清时期随着我国金融业的迅速发展,中国传统金融文化逐渐诞生,诚信义利和以义取利的金融伦理,先进的票号防伪和密押制度,独特的人身股制度和东伙合作制度等都体现着中国传统金融文化的内容。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尹海英老师在“解读‘金融文化’”一文中指出,“金融文化”一词1934年被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在题名为“金汇本位与战后之欧洲金融”中提及,在当时并未引起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关注。至今80年中很长一段时间少有人提及,直到最近20年才日益受到追捧。但发展至今,理论界对于金融文化的认识并未达成共识。
1989年,者贵昌教授在《上海金融》第9期发表“试论我国的金融文化”;1990年,刘家东先生在《财贸研究》第4期发表“试论金融文化”;1996年,邱正文先生在《金融经济》第11期发表“论金融文化”。由此拉开了中国金融文化研究的序幕,此后,有关金融文化研究的文章此起彼伏,金融文化论坛一浪高过一浪。
迄今最近的一次中国金融文化论坛于2017年1月8日在北京北邮科技酒店举行。由中国金融文化杂志、泰山金融创新研究院主办,金融与文化网协办,银行、保险、基金行业主管单位支持,相关监管部门以及行业专家在论坛做主旨演讲。论坛的主题是:“构建大国金融·支持金融创新、加强金融监管、金融服务实体”。此次论坛形成共识,中国要构建大国金融,就要有与之相匹配的金融理论、金融制度、金融监管,即要有与之相匹配的金融文化。
中国光大银行董事长唐双宁先生说,文化与经济金融是灵魂和躯体的关系。经济是一个国家的躯体,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先有躯体,后有灵魂。既不能“魂不附体”,又要“体内生魂”。所以金融文化源于金融实践,反过来指导金融实践,最后又随着金融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没有金融实践,产生不了金融文化;没有金融文化的影响,金融实践难以健康进行。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金融文化的出现,是金融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结果。金融发展不仅靠行政、法律、科技的手段加速自己的运行,还将借助文化的羽翼,去加速自己的腾飞。
二、金融文化涵义
有关“金融文化”的概念及涵义,学术界有诸多解读,但始无定论。
者贵昌教授认为(1989年):金融文化是一种金融行业的文化,一种金融专业的文化,也一种金融方面的文化。这个文化存在于整个社会之中,并与整个社会相互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金融文化既是特殊的,但又不是孤立的。
王春光先生认为(1996年),金融文化与其它企业文化一样,它是一种微观形态的企业精神。是价值观念、心理态势、传统习惯等观念形态;也可概括为金融企业以物质为载体的各种精神现象。
范恒森先生在《金融制度学探索》(2000年)中将金融文化定义为人们在金融实践中(最初为货币、商品交换、资金借贷和信用发展)形成的,并对一个国家货币政策、金融组织的经营管理活动产生持久影响的思想文化。
梅世云先生对金融文化涵义有两种解读(2011年),第一,金融的文化,金融作为文化,如果把金融文化理解为这样的结构,金融文化实际上表达的意思是金融机构或者是金融活动中的文化,这就要求我们讨论不能离开金融本身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第二,理解为金融与文化,如果做这样的理解,金融与文化就是一种并列关系,我们可以把金融和文化看作是两个范畴,金融文化就是讨论金融与文化的关系问题,通过这样一个角度我们就可以把所有的两个理解能够合为一体。基于这样的理解,金融文化应该表达金融自身的文化。除了经济学,金融学之外,本身的结构,内容和机制也有文化的含义,可以给金融自身的发展做出文化的评价,比如金融的文化功能,金融全球化的含义等等。
唐双宁先生认为(2011年),金融文化说复杂非常复杂,涉及一个金融理论体系和操作体系的创立。从某个角度来讲,“金融”包括“金融物”和“金融人”。金融是资金的融通,资金是人的物质财产的货币表现。因此说到底资金融通是人的行为,人的行为就要受到文化的影响,或者说就蕴含着文化。因此,金融文化就是金融领域相对于资金、技术、法规等“金融物”来讲的着重于解决“金融人”的问题的一个命题,就是人在主导资金运动过程中的精神反映,亦即人在什么精神状态下指导资金的运动。这种精神状态又通过一定的形式反映为金融理念、金融法律,再作用于人的具体行为。如果用三个字表述,金融文化即金融之“形而上”;如果用两个字表述,金融文化即“诚信”(经典作家称金融是道德的事物);如果用一个字表述,金融文化即金融之“道”。“诚信”是金融文化的基本元素,“形而上”是对金融文化的广度概括,“道”是金融文化的深度聚焦。
百度百科这样解释,金融文化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将“金融”、“文化”二者合并,而是杠杆的支点,托起金融文化引领人们价值观的取向。东西方的辞书或百科中,对“文化”一词有一个较为共同的解释和理解: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金融指货币的发行、流通和回笼,贷款的发放和收回,存款的存入和提取,汇兑的往来等经济活动。
上述观点,从不同时期的不同角度对金融文化概念和涵义进行了阐述,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金融文化相对于国家文化、社会文化来说,是一种行业文化。从“总和说”来论,金融文化是指金融行业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精神文化说”来论,金融文化表现为金融从业者的思想意识、理想信念、行为习惯、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即金融意识形态。现实中,金融文化可分为金融企业文化和金融监管文化。金融企业文化是金融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表现为思想理念、制度理念、行为理念、物质理念。金融监管文化是金融监管机构在金融监管过程中形成的核心价值观,表现为金融监管思想、监管制度、监管政策、监管行为等。具体地说,金融文化按行业还可划分为银行文化、证券文化、保险文化等等。金融业各个机构还可以形成本机构的特有文化,我们可以把它喻之为金融企业文化。
总而言之,金融文化是指金融行业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下,为适应外部政治、经济等环境和协调行业内部关系,经由行业权威部门长期提倡、行业内部广泛认同、外部普遍认可所形成的行业信念、行业特色、价值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管理风格等传统和习俗的总和。金融文化对现代金融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和导向能动作用,是一种金融文化力。对于金融机构而言,金融文化力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竞争力量。中国金融业在未来的竞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除了要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更重要的是不断培育和依靠本土金融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层层渗透,来实现更加持久和强劲的发展态势。
三、金融文化现状
美国著名历史学戴维·兰德斯曾说过:“如果经济发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那就是文化乃举足轻重的因素。”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全球化趋势愈发突显,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也被人们广泛重视。金融文化也是如此。金融是经济的命脉,金融文化作为金融软实力伴随着中国金融改革发展应运而生,且越来越受到社会,尤其是金融界的重视。金融文化之所以备受关注,这不仅是因为金融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更重要的是金融文化对金融业本身所注入的活力愈来愈明显。
金融专业人士认为,若把金融比作大树,则业务为叶,管理为枝,体制是干,文化是根。员工之魂,文以化之,企业之神,文以铸之。金融行业从业人员的人文素养和精神面貌,直接影响着金融作为现代经济核心作用的发挥,中国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中国金融文化之魂。为探索构建中国金融文化体系之要义,充分发挥金融文化的导向、激励、协调、凝聚作用,中国光大集团、金融时报社于2010年12月21日在北京举办首届中国金融文化论坛。高规格聚议中国金融文化建设的现实途径,在思想碰撞中创新金融文化理念,为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寻找内在驱动力。
2011年12月18日,由中国金融企业文化促进会、金融时报、西安银行三家联合,举办了第二届中国金融文化论坛。深入探讨中国金融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努力为金融发展寻求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撑。本次论坛议题有两大亮点:一是金融企业在自身的发展实践中,对于金融文化的认识进入到更高层面。二是从人本角度探讨金融文化与社会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此次论坛延续了首届论坛的较高层面的探讨,又在具体的议题上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第三届中国金融文化论坛由金融时报社、中国金融企业文化促进会联合主办、中国建设银行合作,于2012年12月8日在京举行。这次论坛的宗旨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金融行业落实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金融文化建设和金融企业科学发展。
以上三次较高规格的“中国金融文化论坛”和一些地方举办的金融文化节,全方位、多层面、大纵深为中国金融文化研究从认识上、组织上、舆论上做了奠基,很多理论成果,为后继者深入研究中国金融文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依据。此后,有关金融文化的研究与探讨在不同层面逐次展开。
2015年2月1日,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中华文化贸易促进会、首都金融服务商会共同举办了“2015中国金融文化贸易论坛”。论坛旨在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借助金融、商务资源促进文化转化为生产力。2017年1月8日,中国金融文化论坛暨大资管时代资本资产巅峰对话在京举行。此次论坛紧贴当前国家经济新常态、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科技服务金融主旋律,围绕大资管时代金融新生态、中国并购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区块链技术优化金融业风险控制、大数据技术推动中国征信业发展四个圆桌主题展开。各位专家从监管角度、市场角度出发,以资本、资产为切入点阐述金融业在新常态,新起点,服务市场、服务实体的新特征。今年6月24日,“沪港金融文化论坛2017”在上海举行。本次论坛以“传承延续新生命,文化开启大视野”乃全球金融文化发展的大趋势为主旨,以沪港双城为基地,交流两地金融与文化艺术的发展心得,加强两地合作共赢。推动金融文化传承的建设,探索家族传承及家族办公室等理念的议题。
以上金融文化活动,印证了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的观点:“未来金融产业的发展,在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与发展的基础上,将更多地依靠金融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层层渗透来实现更加持久和强劲的发展态势。”“文化正在成为金融竞争的一大利器”。
然而,纵观目前我国金融界对于金融文化的研究,相对于加速发展的中国金融业而言还显滞后。在金融文化建设方面缺乏特色,缺乏充分而又系统的配套措施。由于普遍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行业发展,金融违规现象十分严重,各类案件层出不穷,潜在风险隐患仍然很大,特别是除过去普遍存在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外,随着利率汇率市场化、操作智能化的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面对如此严峻的金融竞争形势,目前仍有相当一些金融机构重技轻道、重法轻德、重物轻人、重利轻义、重快轻稳,导致一些金融从业人员的诚信意识、精神支柱和道德修养严重缺失。相当一些金融机构盲目攀比、急功近利、恶性竞争,不是靠服务、靠效率赢得市场,而是靠请客吃喝送礼安排关系人甚至其他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拉存款、抢市场、占地盘,不但造成存款大搬家,费用大增加,而且整体上使金融业形象严重受损,金融秩序内生紊乱,金融风险集聚潜伏。虽然这只是中国金融业发展和金融文化建设中的支流,但问题不容忽视。
目前,金融文化在提升本行业经营管理水平、员工素质、增强行业对内凝聚力和对外竞争力等方面的成效,已为实践所证实,因此也为愈来愈多的行业经营高管层所接受和认同。然而不能不看到,在这种高潮迭起大浪淘沙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只做华丽文章、徒有其表的“做秀”现象。在所谓的“阳春白雪”似的金融文化现象背后,广大普通老百姓对金融文化的熟知程度也仅仅限于对存贷款、理财等基本知识的点滴了解,即便是金融职工,对本单位的战略目标、发展远景、企业精神等文化理念也知之甚少。在金融文化建设方面,有些只讲究金融文化口号的华丽时尚,追求金融文化宣传的热烈响亮,而不注重金融文化的贯彻落实,成为“宣传文化”;有的只是把金融文化作为领导者经常写在纸上、挂在嘴上的时髦名词,基层员工并不了解,更提不到认知和践行,成为“领导文化”;有的只热衷于金融文化娱乐活动,忽略金融文化在日常经营与自律中的作用发挥,成为“娱乐文化”;有的对金融文化的理解是懂非懂,曲意解释,直接影响到金融文化在员工中的传播力度。笔者认为,金融文化不能仅有其名,更需务尽其实。金融文化不能只喊在嘴上、写在纸上、悬在空中,更多的应深入人心、落在地上,使广大老百姓,尤其是金融职工能切身感受到金融文化的存在,以及金融文化对提升金融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所以,构建符合当代经济发展和人民需要以及行业自身需要的现代金融文化已成为中国金融业不容忽视的重要任务。
四、金融文化走向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金融文化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金融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所在。经济新常态下大力培育先进的金融文化,增强金融软实力,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金融声音,树立中国金融形象,展现中国金融魅力,体现中国金融价值,是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提升中国金融业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由金融硬实力平面扩张的金融大国向金融软实力立体提升的金融强国转变的现实要求。
纵观全球经济,在当今市场竞争中,促使金融企业取胜而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究竟是什么?有人说是人才,认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只要有了才,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也有人说是科技,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依靠科技进步,企业就会充满无限生机。还有人说是服务,认为优质的服务能赢得市场,赢得客户。更有人说是产品,认为只要产品对路,“家有梧桐树,不怕凤凰来。”然而,中外大量的事实和研究表明:能够在当今市场竞争中真正支撑金融企业健康发展的是渗透在金融企业决策者、管理者、经营者精神世界并落实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金融文化。
无论当前金融文化是“悬空”还是“落地”,有一个不会改变的事实是:文化力就是竞争力,也是生产力。伴随着中国金融业的蓬勃发展和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未来金融业竞争将更加激烈,金融创新会日新月异。金融业既面临许多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不少挑战。所以,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和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众多业内人士呼吁,更应重视和加强金融文化的研究与建设,充分凝聚来自各个层面的智慧,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务实的举措,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深入思考、精心谋划、科学引领金融文化建设健康发展。以应对国际金融市场的风云变幻,提高我国金融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为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从思想上、组织上加强对金融文化建设的领导。首先要提高各级金融决策者对金融文化软实力就是金融核心竞争力的认识,把金融文化建设作为与金融发展、金融改革、金融开放、金融监管、金融法制建设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任务。其次,要加强对中国金融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设立专门的机构承担对中国金融文化建设的统筹协调职责;要集中力量围绕中国金融发展现状研讨中国金融文化的定义、内涵、外延和发展重点,编制《中国金融文化建设纲要》,规划和指导中国金融文化建设。
二是从操作上、实施上加大对金融文化建设的宣传。成立金融文化研究会、组建金融文化讲师团,创办金融文化宣传新载体,通过开展巡讲、组织培训、网上问答、远程辅导、讲座论坛、有奖征文、创先评差以及各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从解决现实问题入手,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不同金融企业核心价值理念作为中国金融文化建设的切入点,面向中国金融机构员工进行金融文化教育,通过制度建设和行为引导,形成金融系统员工积极学习金融文化、深刻领会金融文化、认真实践金融文化、努力发展金融文化的自觉性。
三是从制度上、投入上加强对金融文化建设的支持。要从制度上明确金融文化建设和金融文化工作者的角色定位,确保其应有的从业地位。要把金融文化建设作为提升金融软实力、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工作列入各级决策机构的议事日程,放在与业务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同计划、同部署、同考评、同激励。要在最高决策层设置首席文化官,让勇于负责、敢于担当、熟悉金融文化的“金融家”担任此职,以正确把握行业规律、掌控发展方向、引领行业前行。要适度增加对金融文化的人财物投入,确保金融文化建设最基本的人财物需求。中国金融文化建设能否成功,中国金融业能否创新发展,以上都是不可缺或少的条件。
参考资料:
1.中国传统金融文化当代传承发展研究 《山西财经大学》2016 |刘绘芳
2.再论金融文学 《中国文学研究》1994第2期 |谭锦旭
3.解读“金融文化”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尹海英
4.试论我国的金融文化 《上海金融》1989年 第9期 |者贵昌
5.试论我国当前金融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黑龙江金融》2012年第11期 |邓福庆
6.关于金融文化的分析 《吉林金融研究》2014年 第7期 |刘晶红
7.试论金融文化 《财贸研究》1990年 第4期 |刘家东
8.论金融文化的内涵与发展 《时代金融旬刊》2013 (12) |王有臣
9.试论金融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青海金融》1996 (11) |林文海
10.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文化的基本功能 《海南金融》1996年 第5期 |王春光
12.关于金融文化的几点思考 《光明日报》2011.02.25 |唐双宁
13.关于金融文化的十个基本观点 《中国金融》2011年第12期 |唐双宁
11.论金融文化的内涵与发展 《时代金融》2013 年第 36 期 |王有臣
12.浅议金融文化建设 《金融时报》2015年01月09日 |周小丽
编辑:校友
点赞: +1 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