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大社交平台纷纷发布公告称,将在评论区、个人主页等位置公开用户IP地址属地信息。目的在于增强网民自我约束,减少恶意造谣、蹭流量等不良行为,从而净化网络空间。但IP属地的公开并不是网络监管的终点,其产生的次生性问题应当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同时用户隐私信息泄露问题长期存在,从根本上维护网络良序仍需要各方努力。
公开用户IP属地信息引起部分公众对于隐私信息问题的担忧。根据《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信息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的说明,IP属地不同于IP地址,IP属地透露的是运营商的所属省份,不会涉及用户住址、所处的具体地理位置等隐私信息,因此公开IP属地并不涉及侵犯隐私权。但是用户对隐私信息问题为什么会这样敏感?为什么会产生平台今天公开IP属地省份,明天就会公开门牌号、身份证号的想法?究其本质,还是近些年来网络平台对大众隐私信息的保护及其欠缺,甚至与相关人士串通利用隐私信息获取利益,大众对公共网络平台毫无信任而言。不管有关部门是否推出IP属地公开这一项合法政策,用户隐私信息如何得到真正保护自始至终都是网络平台需要思考的问题。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非法获取隐私信息的手段越来越高明,方式越来越多样,但国家有关部门对公众隐私信息的保护不够重视,对非法获取隐私信息及从事相关利益活动的打击力度不足。相关法律没有对公民个人信息进行具体的概念界定,定罪标准模糊,法律具体内容亟需完善。并且不法分子犯罪代价太小、处罚太轻也是该现象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IP属地信息技术给恶意造谣者、蹭热度者的确有一定的震慑力,但并不能真正解决长期形成的网络乱序问题。要想真正维护好网络秩序,根本上还是需要国家健全相关法律体系,规范网民发言行为。同时进一步完善好技术漏洞,对公众的担忧做好解释。相关网络平台要在公开用户IP属地的同时保护好用户真正的隐私信息,提高网络平台的公信力。广大网民在擦亮眼睛辨别清虚假信息的同时,也要注意自身言论行为。一方面不应该因显示地域而戴有色眼镜看人或言语上升至地域歧视,另一方面也要带有集体荣誉意识,时刻注意网络言论规范。主流媒体也应加强正向的舆论引导,进而整体提升网民自身精神素养。
编辑:
点赞: +1 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