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大额贷款的概念及审计的意义
关于大额贷款的定义。依据监管机构的规定,商业银行的大额贷款是指对单一客户或一组关联客户发放的贷款额超过其一级资本净额的2.5%。对于农村商业银行而言,大额贷款的定义则为单笔贷款金额达到或超过一级资本净额的2.5%或5000万元人民币,取二者中较低者为准。此外,各商业银行将依据监管机构的规定,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大额贷款的管理标准。通常,大多数集团(关联)客户的贷款均被归类为大额贷款。
商业银行大额贷款常见问题及风险
授信集中度超出规定限额。通常情况下,大额贷款涉及集团(或关联)客户,其评估标准为风险敞口,体现的是商业银行的风险承受限度。若集团(关联)客户的统一授信额度占商业银行当期资本净额的比例过高,则表明存在较大的集中度风险。集团(关联)客户之间通过股权关联、担保关联、高管关联、经济依赖等多种方式相互交织,使得风险管理体系变得复杂,难以深入分析。这容易导致在贷款前未能充分识别关联关系,从而出现未执行统一授信或超出集中度授信的情形。更有甚者,部分商业银行为了规避监管,内部员工可能违规操作,掩盖大额贷款授信集中度的问题。
信贷资金的不当转移问题。专款专用、实贷实付乃信贷资金运用的基本原则。贷款的用途理应与借款人及其所属集团(或关联)的主营业务紧密相关。商业银行集团(或关联)客户的主营业务多与房地产开发等资金密集型行业相连。因此,贷款客户往往以合规的名义申请大额贷款,实际上却将资金转移至房地产开发、购置土地、股权投资等受限制的领域,导致贷款用途与实际不符的情况普遍存在,存在显著的挪用风险。
偿还贷款的能力存在不足。根据偿还贷款的来源,贷款偿还来源可以划分为主要偿还来源和次要偿还来源。稳定且充足的主要偿还来源是确保贷款安全性的关键,它反映了贷款所面临的风险水平。充足的贷款担保作为次要偿还来源,是决定贷款能否按期回收的关键因素。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额贷款的实际控制者常常利用经营状况不佳甚至无实际经营活动的借款主体,通过粉饰财务报表、捏造购销合同、夸大抵押品评估价值等手段,获取大量信贷资金。这导致了主要和次要偿还来源均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造成了显著的负面影响。
商业银行大额贷款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缺乏科学有效的审计方法。科学有效的审计方法对于商业银行高效开展大额贷款审计,精准发现大额贷款主要问题及风险至关重要。目前,多数商业银行内审机构与监事会、纪检部门、内部巡察等部门之间信息联动不足,日常工作中对审计经验的总结和分享不够充分,尚未建立一套完善的大额贷款审计方法体系。内外部核查工具、核查手段的缺乏,以及大额贷款与小微贷款审计思路未作明确区分,导致部分审计人员即便意识到贷款存在重大问题或风险,也难以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和充分有力的证据。
复合型专业审计人才极度匮乏。当前,国内经济形势变化迅速,新兴行业不断涌现,这要求审计人员不断更新其知识结构,掌握各行业的经营特点及运转周期,迅速掌握各行业及主要公司的最新动态,将外部信息转化为内部风险控制的线索,并对贷款风险状况及其相关问题进行审计分析。此外,先前的审计工作已揭示大额贷款存在的问题,各经营单位可能会有意规避这些问题,导致类似问题变得隐蔽,难以再次发现。这也要求审计人员更新审计思路,调整审计模型。然而,部分商业银行的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大数据分析及建模分析的能力,发现潜在问题的能力不足,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大额贷款合规性及风险审计的要求。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与管理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日益凸显。
审计时未充分关注大额贷款核心风险。及时识别并发现大额贷款中的核心问题及潜在风险,对于商业银行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至关重要。然而,根据现实情况,一些商业银行在审计时过于关注较小额度的贷款,所披露的问题多为“部分贷款档案未及时归档、缺少资金用途证明材料、贷后检查不够及时、征信查询不规范”等边缘性问题,未能深入触及大额贷款的整体风险状况及背后的主要问题。这导致商业银行可能错失问题整改和风险处置的关键时机,从而面临大额风险的集中爆发。
商业银行大额贷款的审计方法
恪守“一项原则”。对于大额贷款审计,必须严格遵循“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依法合规、依据充分”的原则。基于大额贷款发放过程及其现状的客观事实,开展审计工作时应保持客观公正、不偏不倚的态度。依据内外部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灵活运用查阅档案、追踪贷款流向和还款资金来源、参考第三方机构信息以及开展谈话访谈等多种方法,对贷款的合规性、风险性问题进行详实的取证工作,确保证据链完整,取证工作充分。
明确“两个要素”。在进行大额贷款审计时,核心要素包括情节和后果。所谓“情节”,涉及是否存在故意违规发放大额贷款的行为,是否强迫或命令员工发放不符合准入条件的贷款,以及这些行为是否造成了恶劣影响或私利的谋取,进而对具体问题进行性质上的判定。而“后果”则关注贷款是否已经形成不良贷款,是否对经营指标产生了负面影响,以及是否造成了损失,目的是对相关问题进行数量上的评估。在审计过程中,必须对违规情节及其导致的不良后果的严重性,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详尽的评估。审计人员应深刻理解违规情节与不良后果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审计团队应定期举行会议进行深入讨论,以确保作出公正且精确的审计结论。
做好“三项工作”。避免进行无准备的战斗。在执行大额贷款审计工作之前,应确保“时间规划、资料清单、核查工具”三项准备工作得到充分落实。首先,审计团队需全面评估团队成员构成,评估计划审计的大额贷款工作量,并制定详尽的执行方案,规划进度控制的关键节点,以确保在既定时间内完成审计任务。其次,通过非现场和现场相结合的方式,搜集并审阅与被审计单位相关的过往检查审计结果、财务报表、问责记录、外部处罚记录等资料,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总体状况,并拟定谈话提纲。在进驻审计现场之前,应提前在规定时间内发出贷款档案、贷款审批记录等资料的调阅清单,确保所需资料能够及时准备就绪。最后,根据审计团队内部的职责分配,为团队成员配备被审计单位所有内部系统查询账户以及“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外部查询平台账号,确保审前准备工作扎实到位,带着明确的问题和线索出发,使审计团队能够更有效地控制现场,增强高质量完成审计任务的信心。
聚焦“四条主线”。鉴于大额贷款流程冗长、档案繁多、涉及人员众多等特性,必须针对“时间、人物、资金、押品”四条核心主线进行深入审查,每一项均不可或缺。针对时间主线,涉及贷前、贷中、贷后的风险控制状况,以及大额贷款在不同时间点的余额变动和风险趋势,关键在于“规模”。针对人物主线,涵盖贷款发放时商业银行的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经办人员,以及借款人及其关联方、实际控制人、担保人、外部影响人,需建立详细清单逐项审查,关键在于“流程”。针对资金主线,需细致追踪信贷资金是否流向关联方、回流至借款人或流入股市、楼市等禁止性领域,以及还款资金是否由第三方提供,关键在于“偿源”。针对押品主线,需核查大额贷款押品的价值、数量、质量、流动性变化情况,关键在于“保障”。通过对这四大核心主线的审查,能够明确指出大额贷款风险出现的关键节点、问题环节以及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关注“五大特征”。在进行大额贷款审计时,必须坚持合规性与风险导向原则,关键在于探究相关贷款是否展现出异常特征,具体涵盖“风险特征、规模特征、流程特征、担保特征、关联特征”。对风险特征的关注,意在审视是否存在风险暴露、不良贷款形成或损失产生。需核查是否出现欠本欠息、延迟偿还本金和利息、以贷收贷收息、重组转贷、非洁净“出表”、借款人及担保人资金链断裂或实控人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等情形。关注规模特征,即审视是否涉及大额贷款、集团贷款、多头授信贷款、银团贷款,以及是否超出授信集中度。核查是否存在未全面统一授信、过度授信、超集中度授信、“化整为零”授信、跨机构多头授信等问题。关注流程特征,即审视是否存在审批流程异常、办理时点异常、经办人员异常等。核查贷款准入、调查、审查、审批、支付、贷后流程的尽职情况,是否存在逆程序操作或强令发放贷款的问题。关注担保特征,即审视是否存在担保异常。核查押品是否足值且符合准入条件,抵质押率是否超标,是否存在被悬空、被冻结、执行难、处置难、被占用的情况,以及贷款续存期间是否出现押品被抽逃、被置换以及押品灭失的问题。关注关联特征,即审视是否违规向关系人发放贷款,是否存在关联方贷款未如实披露报告、应回避未回避、内外串通甚至谋取私利的问题。
聚焦“六类问题”。在进行大额贷款审计时,必须集中力量解决关键问题,特别是那些可能关乎商业银行存亡的“六大问题”。首要关注的是隐藏客户关联关系以及过度集中的授信问题。此类问题通常表现为调查报告中未披露相关信息、审查审批过程中未指出相关问题、贷后管理未进行有效归集等。通过使用借名贷款、将大额贷款化整为零、拆分股权关联、高管关联、担保关联等手段,以切断资金流向,从而隐藏贷款的集中度。其次,涉及发放虚假用途的大额贷款,以及协助或放任客户伪造虚假的贷款申请材料。此类行为的典型表现包括,以贸易、农业、建筑、物业管理等行业的公司名义进行贷款,虚构商品贸易、种植、建材采购等用途的材料,信贷资金被支付至关联企业,而还款来源则由非借款人提供。在进行现场审查时,发现借款主体并无实际经营活动,或其经营规模与所借款项、财务报表所显示的规模不相符。第三,隐瞒并延缓贷款风险,对已无偿还能力的客户继续提供贷款。典型表现包括对长期逾期利息、未履行还款计划、延期偿还本金和利息、存在重大负面信息、已无偿还能力的借款人增加授信额度或向其关联方新增授信,以及办理现有抵押物的二次抵押或保证、信用贷款等。在“三查”报告中隐藏借款人及其关联方的经营风险,贷款发放后立即进行偿还贷款和利息。第四,贷款审查、调查及贷后管理不充分,存在“一言堂”现象,以及逆程序操作发放贷款。典型表现包括贷款档案内容简略,审批流程过于迅速,新客户准入标准宽松,信用评级过程形式化,以及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的亲信负责经办,调查和审查报告往往避重就轻,且多在季度末或年末进行发放。第五,第二还款来源的保障存在不足,表现为对抵押品的准入标准不够严格、管理不周,以及担保价值不足或遭到削弱。常见的问题包括对抵押品价值的虚高评估、优质抵押品的流失、办理无效的虚假质押,接受难以处置的抵押品、抵押品长期或低价出租,以及超过抵押质押率的贷款办理,释放抵押品时未归还相应的贷款本金,以及保证人缺乏代偿能力等。第六,存在内外勾结现象,对关联方和关系人发放大额贷款时放松了要求,导致道德风险的产生。典型的表现包括隐瞒关系人贷款情况,例如对大股东、外部董事及监事、员工亲属、商业合作伙伴等进行贷款时,降低贷款利率、提供无担保的大额贷款,即使出现明显的风险迹象,仍然继续增加信贷额度,对借款人和担保人逃避债务的行为视而不见。
(作者单位:广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编辑:张影
审核:叶子
点赞: +1 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