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75周年华诞。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23倍、人均GDP增长89倍、人均预期寿命提高43.6岁、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5年风雨兼程,75载砥砺奋进,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峥嵘岁月中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新中国是在极其薄弱的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犹记得,在百废待兴、百业凋敝的境地中,我国坚持自力更生、发愤图强,以世所罕见的速度发展,经济总量连续跨越重要关口。1952年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79亿元,到1978年增加至3679亿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以来,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1986年突破1万亿元,2000年突破10万亿元,2006年突破20万亿元,此后以每1—2年便突破一个10万亿元关口的速度发展,2020年突破100万亿元大关,2023年超过126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红色金融,印记永恒
红色金融是在农民运动中萌芽的。早在1924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中,浙江萧山,湖南衡山、浏阳、醴陵,湖北黄冈、麻城等地的农民协会就为活跃农村经济,方便农民借贷,纷纷开办了自己的金融机构,这也是中国红色金融的源头。
1948年12月1日,是我国金融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天。在石家庄,华北人民政府发布金字第四号布告,宣布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合并成立中国人民银行,被中央工委常委刘少奇曾比喻为“暂时保留,到必要时才发出”的“一颗子弹”的人民银行新钞一同发行,这对解放战争的推进,对解放区货币的统一,对新中国经济恢复和建设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此为开端,我国逐步建立起独立自主的货币体系和经济体系,标志着一个独立、统一、自主的人民共和国货币制度开始茁壮成长。
然而,1948年第一套人民币发行之时,只是统一的货币制度建立的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人民政府面临的是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烂摊子:生产萎缩、物价飞涨、投机猖獗……党和人民政府有没有能力制止恶性通货膨胀,把经济形势稳定下来,把货币稳定下来,使自己在经济上从而在政治上站住脚跟,这在当时是比向尚未解放的地区进军和剿匪更加严峻的考验。
1949年5月27日,上海正式解放,就在同一天,装满4亿元人民币的40辆卡车陆续抵达上海,首套人民币被送进了外滩中国银行大楼的地下金库。由于国民党货币体系崩溃,货币贬值,物价飞涨,老百姓陷入恐慌,上海到处在抢购物资。商人也囤积居奇,投机倒把。“共产党军事一百分,经济只能得零分”“解放军进得了上海,人民币进不了上海”……解放初,不甘失败的国民党和大资本家甚至如此叫嚣。为了百姓,中国共产党废止金圆券,以新币兑换旧币,承担巨大压力。随后,查封证券大楼,打掉投机的巢穴,上海取得了银元之战、米棉之战的巨大成功。“经济战线的淮海战役”,赢了!事实证明,共产党不仅在军事上是无敌的、在政治上是坚强的,在经济上也是完全有办法的。
新中国的货币制度不断完善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统一的金融体制,为支持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五”时期,单是国家确定的以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型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基本建设,其固定资产投资就需要600亿元。数据显示,在“一五”时期的五年间,银行各项存款余额,从1952年末的93.3亿元增加到1957年末的165.5亿元,对于解决经济建设资金的不足具有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金融盛开
1978年,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启动。同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从财政部分离独立。1979年,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相继恢复或重建。1990年11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揭开了中国证券市场发展新篇章。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金融业发展无法满足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要求,逐渐暴露出金融组织体系单一、金融供给渠道匮乏、应对金融风险能力不足等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明显短板。因此,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业、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金融体系就成为这一时期金融工作的首要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准确聚焦这一问题。
自1997年以来,我国每五年召开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推动我国金融业实现了从“计划金融”向“市场金融”的转型,基本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有效提升了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使金融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虽然每次会议的议题有所不同,但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遵循经济和金融发展规律,不断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持续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推动我国金融业改革发展沿着正确方向顺利前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去高投入、高污染、高耗能的经济发展方式已不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必须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上下功夫,不断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一方面,金融业要充分发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引导经济资源从低效率实体部门转入高效率实体部门,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要抑制金融领域“脱实向虚”倾向,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为了引导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促进实体经济与金融良性互动发展,2012年和2017年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推进金融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目标。特别是在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深刻阐述了做好金融工作的重要原则并明确指出,“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为金融业进一步认清自身功能和定位、统一金融工作思想、明确金融工作总纲领提供了重要指引。
回顾历次金融工作会议的核心要旨,始终强调开展金融工作要坚持改革创新,始终坚定金融业改革发展的市场化方向,始终把维护金融安全放在重要位置,始终坚持统筹金融监管与协调,是推动金融业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实践经验,也是做好下一阶段金融工作的必然选择。
文化自信,迈向复兴
新时代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立足金融强国建设的全局视野,强调“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要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五个方面的实践要求,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滋养,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建设指明了努力方向。
“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筑牢根基。“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纵观中国历史,不论个人修身、立业、齐家,还是执政者立政、治国、平天下,诚信始终都是历久弥珍的价值观,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继往开来的文化血液里。“人无信不立”体现在经济、金融生活的方方面面。金融行业以信用为基础,要求恪守合同、诚信为本。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都应将“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扎扎实实落实在具体行动中。
“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滋养血脉。在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已融入中国人的精神血脉。金融兼具了功能性与营利性双重特性,只有做到“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才能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金融行业一定要树牢正确的义利观,不能单纯以营利性为目标,要充分发挥“功能性第一位”作用,使金融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创造价值,在义利兼顾的基础上健康发展,以“大义利民”不断擦亮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人民底色”。
“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正骨壮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立身处世之道。金融高质量发展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尤其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始终是金融业永恒的主题。坚持把握好时机和力度,稳扎稳打,稳健前行,对于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在深化金融改革和具体金融工作中,要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努力为金融业营造有利于风险防控和稳健经营的环境。只有做到审慎监管、有序推进,才能持续推动我国金融机构、金融行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
“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注入活力。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追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为金融理论和实践创新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守正为本,恪守正道、把握根本才能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坚守初心、行稳致远;创新为要,勇于探索、开辟新境才能在中国特色金融新领域新赛道上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必须坚持将守正和创新结合起来,推动金融服务创新,用金融活水滋养新质生产力,全面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让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畅通无阻。
“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涵养浩气。“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虽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圆也”“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无不体现着对法律、规则的重视。金融领域是强监管、重规则的领域,金融运营特别讲究依法合规。回顾历史,我国古代票号能稳健经营,就离不开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票号的掌柜和店员之间相互监督,东家和股东也会定期督查,以防出现内部纰漏。今天,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更需要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严格遵纪守法,遵守金融监管要求,自觉在监管许可的范围内依法经营,不能靠钻法规和制度空子、规避监管来逐利,而要让尊崇法律、敬畏规则、依法合规经营成为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本刊观点
金融与国运,一脉相牵。金融领域的同心同德、艰苦奋斗,亦汇聚起共襄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磅礴力量。今年7月,英国《银行家》杂志发布的2024年度全球银行1000强榜单中,按照一级资本排名,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位列前四。这是国有四大行连续7年包揽该榜单前四名。银行业总资产全球第一、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场、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当下中国已迈入世界金融大国之列。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A股和债券市场被纳入全球指数;发起成立亚投行、新开发银行等国际合作机制……随着综合实力提升,中国金融业在世界金融版图中的分量愈加重要,并以国之重器之历史使命正从金融大国向着金融强国奋力前行。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而大力发展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艺繁荣,无疑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性任务中的应有之义。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文化发展,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新时代新挑战,我们更应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红色基因,农信初心
红色基因:坚持党的领导
192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农信在福建永定诞生,这是革命战争年代的金融创举,也标志着农信在出生伊始就流淌着红色的血脉。在20世纪20年代,闽西的农民群众深受高利贷剥削、劣币杂币、生产剪刀差三重大山压迫。1929年10-11月,古田会议召开前夕,在中共闽西特委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最早的红色信用合作社在福建永定太平区、丰田区、上杭北四区诞生。此后,红色农信的星火更是逐步从闽西向江西、湘鄂西、川陕等苏区燎原。闽西工农银行所制订的《闽西工农银行章程》,成为我党主导的红色金融史上首部“银行法”。一批批红色农信人前赴后继,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书写着农村金融发展的新篇章。
由于党和苏维埃政府的提倡和支持,苏区信用合作社有了一定的发展,它的积极作用也不断显露出来。但随着国民党军的步步紧逼,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苏区各地信用合作社被迫停业,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根据地的信用合作社在新的条件下继续恢复和发展。
1949年,新中国诞生,传承红色基因的农信事业开启了新的征程。1951年,中国人民银行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重点试办信用合作社,并颁布了相关章程和规定。1954年至1956年,全国信用合作社的数量大幅增加,成为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力量。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增加,农村信用社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拓展业务范围。
进入新世纪,农村信用社本色不变,进行了新一轮的改革,包括产权制度改革、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等,以及农商银行改制,这些改革始终坚持宗旨,“改名不改姓”“改制不改向”,不断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近百年来,红色农信始终坚守初心,牢记使命,致力于服务“三农”、支持乡村振兴。从最初的信用合作社,到如今的农商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多元化金融机构,红色农信的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服务品质不断提升。它已经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为农民群众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
金融为民:农信不忘初心
行己所爱:置身金融事内
行己所爱,爱己所行。作为农信事业的参与者,光荣与梦想同在,责任与使命共担。红色农信将继续在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农村治理现代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我们要紧密围绕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积极投身到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去。
把“绿色原则”写入民法典,这是顺势而为,折射出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向往,浸润着新时代的价值理念。同样,把“绿色金融”写进金融业的社会责任字典,这是金融业在新时代的守正创新。当前金融科技高速发展,智能算法日益成为推动金融创新的重要力量。我们要做的是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完善隐私保护措施等手段,保障客户信息安全和隐私权益,大力破除“算法歧视”“大数据杀熟”,尤其要弥合“数字鸿沟”,为“银发客户”提供同等便利金融服务。
文 / 冯占中
红色基因:衡水湖畔党旗红
在烽火硝烟的抗战时期,抗日政府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河北省南部地区建立了“冀南银行”。1945年底,衡水县成立了“冀南银行第五分行”,1948年更名为“中国人民银行衡水县支行”。这也为我们冀南的衡水人民蕴育了绽放红色金融之花的土壤。
1949年3月5日,毛主席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必须组织生产的、消费的和信用的合作社。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为尽快把农民和农村经济引向社会主义道路,党中央在农村推行三大合作化运动,信用合作社得到了迅速发展。1951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颁发《农村信用合作社章程准则(草案)》,标志着新中国信用合作组织在广大农村开始建立。在政策引导下,1952年秋,在当时的衡水县城关区刘家花园村建起了全县第一个农村信用合作社,隶属中国人民银行衡水县支行管理,这是衡水市桃城区第一家农村信用社,也是今天衡水农商银行滏阳支行的前身。
绿色基调:三铁精神永传承
“三铁”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农村信用社,指铁款、铁账、 铁算盘,以其钱款账目准、制度严、核算准、服务好、算盘准而得名,是社会各界对信用社声誉的褒奖,也是对信用社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高度概括。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央金融纪工委发文将“三铁”定义为“铁账本、铁算盘、铁规章”。
本色前行:砥砺奋进新征程
无论是过去的“信用社”,或是如今的“农商银行”,农信人从未忘记金融为民的历史使命,在服务衡水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截至2024年8月末,衡水农商银行共有营业网点38家,在岗员工522人,各项存款余额23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64亿元,市场份额、资产规模继续名列全市农信金融机构前列,以务实行动彰显金融担当,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回想这些年,很多现在叫得响的产业和企业,是农信社、农商银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点一点支持起来的,这一切都源于信用社自始至终,有一颗永远不变的、为民服务的初心。2001年11月4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的江泽民视察了邓庄乡北苏闸村,考察了桃城区占地500亩的邓庄农业高新技术园区。该园区带动全乡26个无公害生产基地,示范带动全区发展蔬菜2.5万亩,使农民致富增收。谁能想到1982年之前,这里大棚菜的种植面积还是零。是信用社在苏北闸村发放了第一笔、第一批大棚贷款,通过优惠政策、持续扶持,将苏北闸村打造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大棚专业村,进而辐射周边几十个村庄,逐步形成了桃城区如此之大的种植规模。毫不夸张地说,整个桃城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发展到现在,信用社功不可没。在工业生产方面,信用社从零起步,从头开始,从无到有,扶持了诸多产业和一大批企业家成长起来。桃城区素有“工程橡胶之乡”的美誉,是全国工程橡胶发源地,起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全国50%以上的新产品是桃城区率先研制并投放市场的。到2018年底,生产厂家达到1000余家,全国的市场份额,桃城区三分天下有其一。如果没有桃城区信用社,就没有衡水橡胶产业的今天,也没有工程橡胶企业家的今天。衡水冀军桥闸橡胶有限公司的老板,原来在村里砖厂拉砖卖苦力,80年代初在信用社的支持下,干起了工程橡胶,如今发展起了资产过亿的高科技企业,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作为农民的发家后盾,企业的致富财神,信用社是和金钱打交道的特殊金融企业,支持经济、服务百姓是信用社的本职,克己奉公、廉洁自律是信用社的本分,到任何时候都不能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形势的发展,农村信用社服务形式、服务对象发生了重大变化。为适应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全面发展的需要,尽快推进股份制商业化运作,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已成为深化农信社改革的必然趋势。2015年1月20日,衡水市桃城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成功升级改制为全省第二家市级农村商业银行并挂牌开业。衡水农商银行创立以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挖掘和培育金融企业文化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先后打造了企业文化系统和《我们的故事》金融文化手册,相继挖掘和宣传了服务之星魏晓辉、冀青之星孟庆根、陈宇抗震救灾、国庆阅兵三军女兵方队退役女兵赵真真、退休老党员张振东、全省农信系统百名好支书事迹等,涌现出了河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河北省“千名好支书”等先进典型,焕发出全员强劲的精神动力。同时,将党建工作总体要求写入章程,为金融文化建设和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先后获评全国党建共建优秀县域银行、省级文明单位、河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编辑:张影
审核:叶子
点赞: +1 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