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透视  /  详情
服务发展大局要坚持金融功能性第一性
作者:赵晓舟 发布时间:2024-11-08 阅读:212次

翻阅中华历史,自从货币出现,金融就有了自己的长天阔土。金融来到世间,其发展与演进,对促进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无数事实反复证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然而,金融到底是为谁服务的问题,在实践中始终存在着误区。


众所周知,改革开发前,中国的金融制度基本上是为国有企业服务的,金融制度体系的设置也都围绕国有企业而进行。改革开放之后,随着非公经济的发展,中国的金融制度开始为非公经济中的“大企业”,也就是“富人”服务,但大量中国的中小企业很难获得主流金融体系的服务。所以,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中小微企业,尤其是实体经济发展的痛点。历史与现实均向所有金融从业人士发出时代之问:金融如何平衡功能性与盈利性,如何践行政治性、人民性,如何积极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走好新时代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近十余年来,国家强调金融服务要回归本源,即向实体经济倾斜,并为此长短兼顾、综合施策,推出了一系列促进资金“直达”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的工具,但从实际效果看,并不令人乐观。细究其因,主要是中国金融的服务目标与中国金融改革方向产生了巨大的矛盾。我们一直强调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撑,服务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是金融的天职。但现实中,金融更多的是在为金融市场化改革服务。改革开放40多年间,我国金融体系经历了从无到有,向市场化方向转变的全过程,见证了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见证了我国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的商业化运营和成长,更见证了汇率和利率等金融要素市场化。业内人士认为,更深层次的市场化依然是未来金融体系改革的方向,利率市场化将进一步推进,市场主体将更为商业化,金融监管体系将更为协调且实现全覆盖。为金融市场化改革服务的金融,呈现的“择优扶持”“锦上添花”是常态,“嫌贫爱富”也不足为奇。如果金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金融,那我们就不能将眼光局限于单纯的融资服务,而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多维度支持实体经济,做到“雪中送炭”“济困解危”。实体经济要有效运转,除了需要资金周转,还需要便利的交易方式、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准确的资金成本信号以及健全的公司治理机制等,在这些方面,金融都可以提供有力支持。所以,有学者曾一针见血指出:“金融过去几百年来,最重要的是两个挑战,一是不够普惠,二是不够服务实体经济。”


诺贝尔经济学家罗伯特·希勒在《金融与好的社会》一书中说,金融不是社会的寄生虫,社会离不开金融,而金融也应当服务于社会,我们需要有更多的金融创新,通过捕捉金融的力量去为整个社会的福利服务。上述观点,与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非常契合。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首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金融事业起于为人民服务,兴于为人民服务。金融为民、金融利民、金融惠民、金融便民,这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是具体的实践。其次,要平衡好金融的功能性与盈利性的双重特性,不能单纯以盈利性为目标,盈利要服从功能发挥。金融就其本质来说,就是为有钱人理财,为缺钱人融资;核心要义在于把握好信用、杠杆、风险三者的度;目的是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正如中央金融委员会办公室在《求是》的署名文章中强调:“要牢固树立正确经营观、业绩观和风险观,平衡好功能性与营利性的关系,坚持功能性是第一性的。”


中国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丰富、优秀的金融思想和文化传统,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强调的“诚实守信、以义取利”,正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活动中积累的道德观、经营观的重要体现。“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等理念与现代金融治理高度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很多重要元素,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就是其中之一。经济伦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现的产物,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变迁中必然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展现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质。它既是一种可贵的执政理念,也是一种正当的价值诉求,与源远流长的德政、民本思想密切相关,体现了经济与伦理的有机统一,折射出古人治国平天下的深刻智慧,能够为当前金融高质量发展带来深刻启迪,也为坚持金融功能性第一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金融是‘国之大者’,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建设金融强国应当基于强大的经济基础和功能性,具有领先世界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同时具备一系列关键核心金融要素,即:拥有强大的货币、强大的中央银行、强大的金融机构、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强大的金融监管、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建设金融强国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努力,久久为功。为此,必须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建立健全科学稳健的金融调控体系、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体系、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完备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多样化专业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六个强大”和“六大体系”指明了我国建设金融强国的实践路径,通过不断完善这“六个强大”和“六大体系”,可以提升国家金融系统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是一条前无古人的开创之路,既遵循现代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具有适合自身国情的鲜明特色,其基本要义是: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这“八个坚持”对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作出精辟概括,是管总体、管方向、管根本的,明确了金融工作怎么看、怎么干,为坚持金融功能性第一性提供了根本遵循。其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是我们做好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与西方金融发展道路的显著区别,是坚持金融功能性第一性的充分体现。


“金融就是一个放大器,服务了好的企业,就放大了好的社会效益,如果服务一些坏的企业,就把它的社会危害放大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坚持金融和经济“一盘棋”的思想,目的是要将金融转变为贯穿经济全身的“血脉”。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业研讨班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要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做到: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这一重大课题,深刻阐明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五个方面的实践要求,为坚持金融功能性第一性注入了传承传统、积极向上的文化基因,坚持义利相兼、以义取利,平衡好金融的功能性与盈利性,坚持功能性第一性,必将为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撑起一片新的蓝天。


编辑:张影

审核:叶子

点赞: +1 0
金融作家芳草地
金融作家
芳草地
返回顶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