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深度报道  /  详情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 擘画新时代蓝图
作者:李晔 发布时间:2024-09-05 阅读:466次

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又是一个划时代的日子,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


当下,世界风云激荡,一些国家对外政策走向保守封闭。而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中华民族,却向世界宣示,中国会坚定地走改革开放之路,将通过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双向开放,致力于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在推动中国社会发展方面均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长卷中,是党的一次伟大觉醒。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一步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不断谱写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篇章。

三次点“金”加快金融强国步伐


在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公报三次提及“金融”。第一次,提出“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第二次,要求“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第三次,强调“落实好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的各项举措”。金融改革被三次提及,这充分显示了金融改革在当前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金融是经济的血脉。金融改革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变,金融需要通过改革创新,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发展,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改革“一子落”,发展“满盘活”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持续推动金融事业高质量发展。各地各部门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扩大金融开放,统筹发展与安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合力推进中国金融改革发展事业稳健前行。


一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大幅度提升。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逐步形成,如今拥有全球最大的银行体系,第二大保险、股票和债券市场,普惠金融走在世界前列,金融体系为我国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金融服务不断加强,制造业、科技创新、小微企业、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领域的金融服务力度持续增加,金融资源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实体企业融资成本不断下降,有力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金融资产脱实向虚势头得到扭转,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稳妥推进,社会金融秩序基本实现“由乱到治”,多项金融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二是金融改革开放深入推进。金融监管体系不断健全,组建中央金融委员会、组建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化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2023年5月1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正式挂牌,新一轮金融监管机构改革迈出重要一步。金融领域制度改革持续发力。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支持和鼓励“硬科技”企业上市;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不断改进对创新创业企业的支持和服务;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围绕供给侧发力,找准金融服务重点,资本市场改革不断深化。启动沪深港通、沪伦通、内地与香港债券通、互换通,中国债券纳入全球三大债券指数,放开外资金融机构在华持股比例限制,大幅扩大外资金融机构业务范围……人民币国际化稳中有进。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人民币在全球支付货币中的占比已经达到4.61%,稳居第四位。


三是金融风险防控机制不断完善。防控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金融已经不仅仅是专业领域的政策调整,影响绝不仅仅止于银行和股票市场,而是关系到从房地产、汽车金融等多个重要领域,是牵一发而可能动全身的关键所在。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的金融风险与房地产风险、汽车金融风险相互交织、密切关联,风险隐蔽性强。这也意味着这是一个系统性和专业性都极强的领域,因此需要决策层的顶层制度设计来“拍板落槌”。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如:果断处置高风险企业集团和高风险金融机构,有效压降影子银行风险,全面清理整顿金融秩序等。同时,扎实推进金融稳定长效机制建设,如:持续推动构建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差异化竞争的金融机构体系,不断健全金融风险监测、评估、预警体系,实施并完善存款保险制度,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补齐金融稳定制度短板等,一批紧迫性、全局性的突出风险点得到有效处置,金融脱实向虚、盲目扩张的局面得到根本扭转,金融风险整体收敛、总体可控。当前我国金融体系总体稳健,突出表现在金融机构稳健性程度保持在较高水平。


但是,与金融强国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要求相比,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不高,金融行业“资金空转”“关联套利”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金融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因此,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既是推动我国金融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也是解决当前我国金融领域突出问题的重要路径,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根本。

聚改革之能,发金融之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就推进金融领域改革、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推动更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等,金融管理部门重磅发声,释放重要信号。


中央财办表示,要更加有力有效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好发力见效;在货币政策方面,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要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都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央行表示,立足服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金融监管总局表示,聚焦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畅通“资金—资本—资产”循环,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的金融保障。


围绕以金融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大民生保障支持力度等方面,多家行业协会、银行保险机构传达了学习全会精神,研究部署了下一步改革发展举措。


中国银行业协会表示,银行业要全力以赴推动我国经济迈上高质量发展之路,要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扎实做好“五篇大文章”,推进银行业高质量发展;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全新动力。中国银行业协会将提升银行业自律水平,引导银行业诚信合规经营,推动行业有序竞合,助力金融高质量发展和金融强国建设。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表示,要进一步深化政策性银行改革,加强对“干不了、干不好”重大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明晰职能定位、业务范围、业务边界、产品体系,全面落实中央改革优化政策性金融决策部署,为探索中国特色政策性金融发展之路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工商银行表示,要落实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部署,坚持守正创新,抓好全行改革实践。要以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以改革勇气推进做优做强,以改革实效促进主力军、压舱石作用发挥,以改革决心做好贯通整改,以改革担当推进经营转型,坚定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中国农业银行表示,要以更加优质高效金融服务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做优做强服务“三农”主责主业,围绕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部署,持续加大县域农村金融供给,着力支持城乡融合发展。聚焦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五篇大文章”、区域重大战略、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持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中国建设银行表示,要树立正确的经营观、业绩观、风险观,摒弃规模情结和速度冲动,统筹平衡好总量和结构、规模和效益、短期和长期、局部和全域、发展和安全,提升资产质量、负债质量、资本质效、收入质量、成本质效。要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为目标,补短板、强弱项、解难题,健全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内部治理,推动全行党的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中国人寿表示,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保险业在提高经济韧性、增强市场活力,以及完善民生保障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大有可为,并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人寿将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锚定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对金融体制改革作出了前瞻性、系统性的顶层设计。深化金融改革,有效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使“血脉”更畅流,“水源”更丰盛,将是未来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浓厚底色。

数次提“文”坚定文化自信


“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决定》将“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列为“七个聚焦”之一,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如何让源远流长的中华文脉绵延赓续,让古老的智慧滋养当代文化建设,是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的“必答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积极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日益繁荣,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文脉传承弦歌不辍,古老文明开拓创新。放眼今日之中国,“文博热”持续、“文创风”劲吹、“国潮”正当时,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翻开崭新篇章,以深化改革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4亿多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更加坚定、文化自觉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


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文化创造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的第一个专项小组改革方案,为文化改革发展谋篇布局;《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对文化传承发展进行部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从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到高标准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从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国家版本馆等一系列文化地标落成,到重大文化工程《复兴文库》、“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出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会贯通,锦绣大地上,文化遗产灿然可观,文化名片多姿多彩。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企业深化改革,文化生产力和创造力不断释放。《许你万家灯火》《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欢乐亲子营》《大敦煌》等一大批内容精品受到观众欢迎和市场青睐;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映,掀起了中国科幻电影热潮,打破多项海内外票房纪录,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赓续文化血脉,筑牢强国复兴精神之基 


在孔子故里,习近平总书记仔细翻看《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在岳麓书院,凝望“实事求是”匾额,指出“一定要把真理本土化”;在三苏祠,强调“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在武夷山朱熹园,提出“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自信才能自强。文化自信从哪里来?


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千里江山图》、何尊等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到故宫、莫高窟等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文化遗产火起来;从《诗经》《论语》等经典古籍持续畅销,到历史文化街区得以活态保护,中华文化的“一池春水”生机勃勃。习总书记指出:“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有着独特的历史脉络、浓厚的文化底蕴,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深层而持久的驱动力。


来自固根守魂的革命文化。革命文化,以“革命”的精神为内核和价值取向,承载着党的初心和使命,蕴含着党的精神基因和力量源泉。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革命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路走来的深刻领悟,也是自信奔赴未来的不变信条。
来自守正创新发展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面对文化供给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主要矛盾,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深化改革,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让新时代的文艺园地百花齐放、硕果累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展现恢弘气象,让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空前提振,让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巍然耸立。

打造金融强国的文化引擎


“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要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做到: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这五个方面的实践要求,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金融篇”,不仅把文化建设摆在金融强国全局的重要位置,而且为金融系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厘清了基本方向。


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和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党领导金融工作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中国特色金融文化,锻造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高素质金融队伍。


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着力打造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着力提升金融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实现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共赢格局,助力推动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的金融文化塑造。


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防控风险是实现发展的基本前提,金融强国建设必须全面加强金融监管体系建设,高度重视金融风险的传染性、隐蔽性和破坏性,切实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通过以有效举措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助推“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的金融文化形成,以“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的金融文化进一步强化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意识与能力。


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机构应将文化培育内嵌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改革促进文化培育、以文化培育赋能改革。通过完善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建立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并在金融服务中体现出来,推进形成“诚实守信、以义取利、依法合规”的企业文化导向,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培育提供有力的载体基础。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将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奠定坚实的文化根基。但是,文化的培育有其内在规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努力,久久为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强化金融文化自觉与自信,必将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编辑:张影

审核:叶子

点赞: +1 0
金融作家芳草地
金融作家
芳草地
返回顶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