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详情
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春天
作者:赵晓舟 发布时间:2024-03-04 阅读:139次
金融文化参讯—陕西(赵晓舟)东方风来,神州生辉。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要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做到: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这一重要讲话,把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金融系统注入传承传统、积极向上的文化基因,也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指明了提升金融软实力、增强金融核心竞争力、建设金融强国的前进方向。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文化,是金融的灵魂,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不竭精神动力。当前,世界各国在金融领域的竞争,不只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基础设施等“硬实力”,更有理念、价值观、行为规范等“软实力”。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是有效防范金融风险、进一步增强金融软实力、努力提升金融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我国从金融大国走向金融强国的迫切需要。

翻阅中国历史,金融的出现,可以回溯到两千多年前。从货币来到世间,金融就有了自己的长天阔地。然而,“金融文化”一词的出现,迄今不过80年。1934年,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在题名为“金汇本位与战后之欧洲金融”中首次提出“金融文化”这个概念,当时并未引起理论界和金融界的关注,直到最近20年才日益受到热捧。追根溯源发现,近代中国金融文化的兴起是“西学东渐”的结果,但其发展始终根植于中华民族丰沃的文化土壤。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命脉与思想沃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强化金融文化自觉与自信,必将为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和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积极探索新时代金融发展规律,不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本质的认识,不断推进金融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积累了宝贵经验,逐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这就是: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这“八个坚持”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金融工作怎么看、怎么干,是体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也是金融文化建设的出发点、着眼点和落脚点。积极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我们至少有以下认识:

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政治本色。浏览新时代以来我国金融事业发展成绩单,历史性成就令人瞩目。建成全球最大的银行体系,中国债券纳入全球三大债券指数,普惠金融走在世界前列,中国本外币绿色信贷余额规模居全球前列……我国金融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铿锵步履,是“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的有力印证,更是党中央领导下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不断开拓的生动写照。回顾百余年风雨历程,我们党一直牢牢把握金融事业发展和前进的方向,指引我国金融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创办“扁担银行”“马背银行”,有效打破敌对势力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建立独立、自主、统一的人民币本位制度,结束货币制度混乱的历史;金融体制逐步向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转型,现代金融体系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我国金融事业的奋进历程,印证了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的历史必然性,也决定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政治本色。

坚持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鲜明个性。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金融为民、金融利民、金融惠民、金融便民,这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是具体的实践。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做好金融工作必须深刻把握人民性,金融文化研究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我们建设金融强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依靠科技赋能、改善金融服务效率,到优化信贷结构、增强金融服务的普惠性,从完善监管规则、保护消费者权益,到加强风险源头管控、维护市场稳定……金融系统坚持正确价值取向,既有力的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也更好的守护了老百姓手里的钱袋子。实践证明,把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作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鲜明个性,贯穿到做好金融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才能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

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精神追求。文化是一个民族显著的特征,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场和自信,事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文化根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金融系统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诚实守信、以义取利、稳健审慎、守正创新、依法合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金融文化的根脉与灵魂,蕴含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理念,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提供了强大思想基因和深厚文化底蕴。恩格斯曾指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每一步,都需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铸魂”、以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强骨”、以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塑形”,不断激活中华文明的现代生命力,努力提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进一步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力。

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根本宗旨是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崇高使命。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石,是大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是金融持续健康发展的根基。没有实体经济提供的坚实物质技术支撑,就不可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脱离实体经济的支撑,金融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必须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天职。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生活为本,是金融工作的根本宗旨,也是金融文化建设的崇高使命。我国经济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全球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依托实体经济发展,特别是制造业发展。实体经济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制造业是实体经济最重要和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制造业稳,实体经济才能稳;实体经济稳,宏观经济在面对重大风险挑战时才能有足够的应对能力。

坚持以防控风险为永恒主题是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长期任务。金融是经营管理风险的行业,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守住风险底线,是一切金融工作的前提,也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切实把维护金融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既紧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也着眼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推动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有力维护了国家经济金融稳定和人民财产安全,同时丰富了金融风险治理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金融风险诱因和形态更加复杂,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已经成为金融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和永恒主题。为了维护了金融稳定大局,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必须加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研究,推动制定金融稳定法,建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和金融风险预警制度。

21世纪,“如果经济发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那就是文化乃举足轻重的因素。”“文化正在成为金融竞争的一大利器。”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努力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习近平文化思想和金融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必将引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迎来春天、谱写新篇。

编辑:校友

审核:玉丹

点赞: +1 0
金融作家芳草地
金融作家
芳草地
返回顶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