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农信天地  /  综合  /  详情
金融之笔绘“诗乡”新颜!贵州绥阳农信联社服务乡村振兴侧记
作者:李晨霞 发布时间:2023-12-14 阅读:2.4千+次

从历史名城遵义前往绥阳,在距离县城两公里的地方,便可看到一座红色牌坊状建筑,抬头一看,正中央镌刻着诗坛泰斗臧克家为绥阳题赠的“诗乡”二字,它便是诗乡门。华夏有绥阳,诗词曲赋乡。绥阳县长期保持着上千人提笔写诗,上万人朗诵诗歌的态势。廖公弦、李发模等作家、诗人从诗乡之门走出,名扬国内外。生活在这里,不想写点什么都不行。


优美逶迤的山岭,蜿蜒盘旋在蓝天白云之下,犹如一条条正在打盹的巨龙;俯瞰足下,清冽的溪水娟娟流泻,叮叮咚咚的,像吟诵着一首永远不收尾的诗歌,呼唤着远方的游子归乡。袅袅炊烟,青瓦白墙;宾客盈门,产业兴旺;诗乡大地,好一派乐景。从“外出打工”到“返乡就业”,从“有奔头”到“有富头”,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绥阳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阔步前行。回望来时路,在党的引领下,政府、企业、金融凝聚了多方合力,其中,这支队伍里靓丽的身影便是绥阳农信人。

绥阳这颗贵州高原上的灿烂明珠,从诗乡门走出去的是一代代农信学子,迎回来的是一批批农信人才。他们传承着贵州农信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精神,扎根基层,用才华和智慧描绘着服务乡村振兴,助力经济腾飞的“诗乡”新画卷。


黄金茶里有黄金


美景在旁,路途总是那么短暂。在农信人的带领下,不一会儿便来到了蒲场镇大溪村四衙寨。只见寨门两边用烫金大字镌刻着“一绕河水两脉正气三面环山四衙为寨,四时轮回三光映照两行正路一族宗亲”的对联。从寨门处往里走,只见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隐没在绿色的农田里。顺着路的尽头眺望,错落有致、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依山而起,偶见三两行人背着竹篓拿着扁担穿梭其中,好一幅和美乡村的田园好风景。不知不觉间,我们来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中华诗词之家,闲坐庭院,泡一杯黄金茶,听中国优秀企业家、年过古稀的李发杰将他那段带动乡民致富的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


提起致富之路,不得不提绥阳县农信联社。李发杰感激地说:“我从1993年开始搞房地产。自那时候就开始与农信社合作,每当有资金需求,都会找到他们。我们企业有今天,离不开农信社的大力支持,真的要感谢他们!”绥阳县农信联社从该企业成立之初就开始支持该企业发展,保持与该企业的密切联系。如今,提起绥阳县建筑企业的佼佼者,不得不提起他创立的“第三建筑公司”。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从百货公司、陶瓷厂、国地税等的办公大楼到四发花苑、天瑞祥和、天宇花园等各类商品房的建设,该公司已成为一家集建筑、房地产、物业管理、酒店管理、幼儿教育、文化陈列、商业贸易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民营企业。

二十多载筚路蓝缕,二十多载风雨兼程。第三建筑公司在2019年完成交接,随后,李发杰携老伴回乡退休养老,然而依旧闲不住。回乡后,为响应“乡村振兴”与“产业帮扶”号召,带动乡民致富,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他二次创业,定下“反哺桑梓、回乡种茶、振兴乡村”的创业发展计划,投资1000万元成立贵州诗乡博雅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同年,在大溪村四衙寨桐梓坡村流转盘活了1000余亩闲置荒坡,用于种植一种市场上号称“一两黄金一两茶”的茶叶——尖峰顶黄金茶。


陆羽《茶经》有云,“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绥阳蒲城大溪尖峰顶茶园,山川秀丽,气候温和,海拔900米至1200米,常年多云雾,四季分明,土壤中富含锌硒锶等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是生产黄金茶的绝佳之地。然而,黄金茶是矮树小冠茶叶,产量稀少,它的生长周期为3年左右,前两年一般不采摘,先培育好茶冠,这样才能保证高产和长远收益。


2021年4月,随着投入的不断增加,苗木款及员工工资资金出现短缺,绥阳农信联社这个老朋友又来了。在核实了相关资料后,农信联社以极快的速度向贵州诗乡博雅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发放了经营贷款470万元,及时解决了公司暂时遇到的困难。


如今,在李发杰的带领和农信人的支持下,该公司解决了“家门口就业”岗位110个,就业人员月收入增加2000元到5000元不等。再走进茶业园,数十工人正热火朝天地开沟施肥。谈到黄金茶,一名家住附近在茶园上班的人说道:“有了黄金茶,日子好过了,土地流转出去能有收入,不用外出,在这里上班也能赚钱。过上这样的日子,我们特别满足。”


条条银龙游碧水


绥阳人的早餐往往从一碗面开始。说起面,最让绥阳人引以为傲的莫过于久负盛名的“空心面”,又称为“夫妻面”“银丝面”“贡面”等。走进贵州老字号、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遵义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张氏贡面,入眼的是宽敞明亮的厂房,制面车间里,穿戴整洁的工人师傅正娴熟地将面条缠绕在两根竹竿上。一旁张氏贡面的负责人张永飞告诉我们,现在看到的环节叫上杆。好面“匠制”,张氏贡面要经过大工序18道、小工序72道。


相传清咸丰癸丑年,一次,咸丰皇帝出游至宛平县,祖籍绥阳县黄家湾的县令张昭将回家省亲时带来的空心面拿出招待皇帝。咸丰皇帝食后立即称赞不已。事后,张昭命人每年将空心面进贡给皇上,因而被誉为贡面。从那以后,张氏族人便一直坚持制作“空心面”,一百多年间,日月交替,时移世易,而张氏贡面却一脉相承,延续了下来。2000年,张氏贡面第九代传人张永飞刚满18岁就接过家里“空心面制作”的接力棒,开始了他从“小作坊”到“大公司”带领洋川镇雅泉村村民一起发家致富的路程。“回想创业到现在,一路走来,村民越来越富裕,如今公司蒸蒸日上,最感谢的就是农信社的帮助。”张永飞哽咽着说。


一路摸索,从2000年到2009年,小作坊式的空心面小卖部,生意越来越红火,产量却跟不上,急需资金来扩大生产,与绥阳农信社的第一次合作也随之而来。“我与农信社的感情就是从那时开始的。”14年来,绥阳县农信联社先后支持张永飞贷款20笔,累计金额253万元。

“有好的空心面,就要把它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吃到,带动更多的人发家致富。”于是,2015年,张永飞成立绥阳县张氏贡面食品有限公司。然而,说起来容易,办起来难,不到4年,在这个从散卖户到改革经营公司的关键时期,经营压力变大。他想到了农信社,“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都是好朋友,如今我带动百姓民致富,农信社也是百姓的银行。相信他们肯定可以帮助我的。”几天后,张永飞便申请办理创业贴息贷款20万元。在核查完相关信息后,不到几天这笔“雪中送炭”的资金便发放了下来。


如今,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张氏贡面”已建成7880平方米的标准化农特产品生产及包装车间、200平方米的农特产品展示交易中心,主要生产空心面产品,年产量超800吨,年营业额达3000万元。其中,通过“品牌+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带动了300余户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3人;通过企业帮扶模式,带动237人脱贫,增收36万元。“一碗空心面”让洋川镇雅泉村的村民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红色金融进乡村


绥阳之行,虽然短暂,但绥阳农信人带给我的震撼是我来绥阳之前无法想象和感觉的。他们恪尽职守、勇于探索,根植地方特色,助力企业发展,赋予乡村振兴新动能;他们从“户户贷”到“人人贷”,破解小额农户信用贷款难题,激发乡村发展新活力;他们让更多金融“活水”流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他们永远冲锋在服务乡村振兴的最前沿。


走进蒲场镇党委与绥阳农信联社党委党建互联共建创建点——绥阳农信联社第七党支部,“农信社姓农,农信社姓党”“双信双同五共建”等标语在楼梯间的墙上分外醒目。迈步向上走去,沉浸在这红色的楼梯间里,一幕幕互帮互助、政银同心助力乡村振兴的画面在眼前闪过。

不一会,来到了党员活动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各地普遍反映,发展乡村产业还有很多政策堵点和痛点,最突出的是用地难、贷款难的问题。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蒲场镇党委与绥阳农信联社党委积极探索,以党建为引领,采取‘双信双同五共建’来实现政银同心、共谋振兴……”这是蒲场信用社负责人刘友林在讲解《“政银同心 共谋振兴”党建互联共建工作方案》。“金融指导员、金融校长、金融主任……新时期信用工程提档升级工作监督员、金融助手……”听着听着,我想这就是农信人永远冲锋在乡村振兴时代伟业前的生动注脚,正如党员活动室门前的“农信社姓农,农信社姓党”一样,农信社从“草根”出生,依靠“三农”成长,服务乡村振兴,这不就是农信人最真诚、最朴实的初心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相信蒲场镇只是一个起点,绥阳县郑场镇、大路槽乡等越来越多的党建互联共建创建点,正在与蒲场镇一同带着党建红、农信情一起进乡村、惠万民。


华灯初上,亮起万家灯火。农信人用金融画笔勾勒出诗乡新面貌,贵州农信“有温度、有速度、有深度的百姓银行”愿景正在实现,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编辑:橙子

审核:编辑部

点赞: +1 27
金融作家芳草地
金融作家
芳草地
返回顶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