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党的恩。我平时经常对子孙说:我的一生共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养我的亲生母亲,一个是培养教育我做人做事、使我拥有当下幸福生活的母亲——中国共产党!在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日子里,恰逢是我入党50周年。回想自己在党的培养下,从皖北农村的一个穷小子,成长为军队一名师职干部,我心潮激荡,思绪万千……
一
1952年5月30日,我出生于皖北阜阳农村的一个贫穷家庭。父母共养育四个孩子,我排行老三,上有两个姐姐,下有一个弟弟。我们姐弟四人,是在十分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长大的。
1959年冬,父亲因突发支气管肺炎病逝,年仅47岁。那时,大姐15岁、二姐10岁、我7岁、弟弟3岁。含辛茹苦的母亲靠乞讨、挖野菜,以及亲戚和邻居的帮扶,艰难地维系着一家人的生活。
母亲常常出去乞讨。晴天,我们4个孩子到生产队的麦秸堆里,寻找未打净的麦穗揉着吃,直到天黑回家。遇上阴雨天,我们就挤在不足10平方米的四壁如洗的茅草屋里,忍饥挨饿,没有语言,没有笑脸,更没有一丁点儿的快乐,只是相互睁着4双大眼睛默默地相互对视,等待母亲乞讨到食物平安归来。
有一年大年初五,母亲在南袁庄乞讨时,一条大黄狗突然从巷子里窜出,狠狠地咬了她右大腿一大口,顿时鲜血直流,她疼得钻心,哭喊着“救命”。狗主人闻声出来,赶走了狗,将母亲扶进屋里,把2双筷子烧成灰后涂在伤口上,用破布条草草包扎,并送了2双筷子和6个白面馒头,便催促她离开了。我母亲拖着被咬伤的腿,强忍着疼痛,拄着乞讨棍,一瘸一拐地哭着往家走。
我们4个孩子像4只嗷嗷待哺的小鸟,穿着满是补丁、破烂不堪的衣服,在村口冒着寒冷静静地等待母亲回来。当看到行走困难的母亲时,我们立即扑上去哭着扶母亲回家。
那天深夜,母亲跟我们说起一天乞讨的情况,不仅没有眼泪,没有过度的悲伤,反而像打了胜仗似的,兴奋地将那6个白面馒头拿出来分给我们吃。
在当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年代,尤其在皖北农村贫瘠的土地上,忍饥挨饿,靠乞讨、挖野莱、吃树皮草根填饱肚子是一种常态,但在母亲坚强的支撑与呵护下,我们姐弟4人都幸运地活了下来,并在十分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中长大成人。在这样艰难的家庭条件里,我是姐弟中唯一读过四年书的人。
1970年,我参军入伍,开始了军旅生涯。
火红的年代,绿色的军营,官兵一致,鲜红且毫无差别的帽徽领章及草绿色的军装,使我逐渐我走出了阴影,淡忘了过去,消除了自卑,看到了与同年入伍的战友们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竞争的希望。
渴望吃饱肚子、渴望进步的本能反应,加上人民军队不间断的各种政治教育,恰如久旱逢甘霖,让我这个曾经遭受过雷击霜打的青年,立即激发出极大的热情,整天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早上,我提前半个多小时起床,打扫营院,到水井里提水供全班战友洗漱。每到星期天,我自觉到连队食堂或猪圈打扫卫生,干劲十足,不亦乐乎。
为及时补上只念过四年小学、没有多少文化知识的短板,经连队同意,我每天晚上到饭堂一个角落里,打着手电筒,悄悄自学一个小时。还摸索总结出了“三边”学习方法,即边查字典学生字、边读毛著学理论、边想困难悟道理。
每次连队上政治教育课,我都觉得很新鲜,不但聚精会神听讲,而且对问题不懂就问,直至弄明白为止,下课后再抓紧一切时间补记笔记。我在炮场训练不怕吃苦,一次不小心,我的右手弄破鲜血直流,经卫生员简单处理后,仍坚持训练。右手不能训练,我便用左手训练,真正做到“轻伤不下练兵场”。用拼命学习、拼命工作、拼命总结提高来形容我当时的精神状态,一点也不为过。
我憨厚老实、不善言辞的性格以及勤奋而不知疲倦的态度,得到了时任指导员任文余、排长荆维信的关注、信任和栽培。他们经常找我谈心,有意安排我出头露面,在饭堂表扬好人好事,在军人大会发言等,使我得到了比其他战友更多的锻炼机会。
在指导员和排长的关心帮助下,我进步很快。当年6月就当了班长,10月份经他俩作为介绍人,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党宣誓时,我是5名新党员中唯一入伍不到一年的新兵。面对由金色铁锤和镰刀相交组成的鲜红党旗,我觉得全身热血都在沸腾,暗暗发誓:我要铭记这一光荣时刻,永远听党话、铁心跟党走,为了党的崇高理想和神圣事业,甘愿奋斗一辈子。
入党后,我光荣地出席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第66师在无锡荣巷召开的党代会,作为全师唯一的新兵党员代表入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端坐在精心布置的庄严的大会主席台上,我感到无比的激动、兴奋和自豪!
我还带领全班战友,赴汤山炮校单独执行原军区炮兵组织的师、团长集训示范和警卫任务,全班战士以强烈的责任心、高度的警惕性以及不怕吃苦的精神,出色完成了示范教学和警卫任务,受到上级通报表扬,还被评为“红旗哨所”。
在众多同年入伍的战友中,我第一个当班长,并入党提干。10年时间,党把我这个没有多少文化知识,没有任何社会背景,什么都不懂的社会青年,培养成一名具有基层和机关经历,能独当一面的营职干部。
我在部队锻炼成长过程中也有过挫折,其中最触及我心灵的有3次。
1971年冬天,我作为新党员、新班长,带领先训班,随部队赴上海奉贤高炮靶场,执行实弹射击考核任务。
因过度紧张和兴奋,忽略了操作中的某些细节,在作射击前准备中,由于检查瞄准线的药筒没有抽出来,造成射击时卡弹。经技术人员现场鉴定,若击针再伸出零点四毫米,将会酿成炮弹膛内爆炸,装备损坏及人员伤亡的重大事故。
对于此次重大险情,上级对我们连队进行了通报批评,我在全连军人大会上作了深刻检讨。
1975年春节,我的59岁的母亲仙逝,在部队执行战备值班任务的我,没有赶回家尽孝送终。按老家多年遗传下来的母亲仙逝,子女5年不宜结婚的习俗,亲戚朋友考虑到我与对象已到法定结婚年龄,便在我母亲出殡的当日且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草草地为我举办了没有办理结婚证、也没有新郎参加的婚礼。
当我通过书信得知这一情况后,感到很吃惊,立即如实向组织作了汇报。在那个年代,军队干部找对象,未经党组织调查认定,不论以何种理由,私下结婚,均被认定是严重违反党纪。结果,我受到党内警告处分。
1976年10月底,因我年轻质朴热情,又比较单纯,政治敏感性不强,与3位战友给解放军报社写信,就军报发表的一篇政治性文章谈了我们的不同想法。此信一发,立即捅了“马蜂窝”,引起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初定为政治案件,并派专人对我们进行政治审查,单独或集体谈话批评教育,作深刻检讨。多年以后,我才知道,当时要不是上级主要首长出面说情,我们就有身陷政治旋涡、面临牢狱之灾的可能。
做了那么多幼稚的傻事错事,党不仅没有抛弃我,反而还教育、帮助和引导我认清问题,分析原因,鼓励我汲取教训,振作起来,重拾信心,从头再来。同时,还给我压担子、多岗位锻练,并保送我到宣化炮兵学院培养深造。
党对我的培养教育,像一行行刻在青石上的字,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记忆里,终身不忘。从入党那天起,我的脑海就已树立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我在心里就已埋下了为党带兵的纯净种子,直到任师级主官时,那颗深埋我心底的种子,终于如愿以偿开花结果、收获很多。
二
党的温暖,使我从错误中觉醒,更加勤奋努力,积极为党工作。
1985年百万大裁军。在原炮兵第66师人才众多,一个师部、四个团,加上原60军地炮团、高炮团,干部仅留下十分之一的情况下,党把我留了下来。我由原高炮第617团司令部副参谋长,平职调任高炮旅首任作训科科长。这是党对我的信任。
我针对新部队、新岗位以及所面临的各种新矛盾、新问题,选择了迎难而上,坚持做到提升无望不气馁、 困难面前不低头、 开拓进取不停步。
提升无望不气馁。当时,一批批从各类军事院校毕业待分配的副团职以上干部较多,加上正营职提升副团职的编制比例是11:1,像我这样已在正营职岗位上干了几年,平职当科长的,工作成绩再突出也没有一点提升的希望,但我仍以极高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日常学习、训练和工作中,每天晚上带领全科人员加班到凌晨一点多钟,次日早上出操,全科人员一个不落齐刷刷地站在司令部机关队伍的第一排。我经常与科里参谋们唠叨,“咱加班加点学习研究文字材料,是提高自身素质,指导部队的需要,苦点累点是值得的。”在我的带动下,全科人员默默奉献,不惧困难,迎难而上,早已形成了习惯。
困难面前不低头。镇江石头岗主营区营房年久失修,破烂不堪,石子路坑坑洼洼,凹凸不平,还经常停电缺水,3个营官兵用水,要跑到营区外的村庄水井里去提。干部没有福利,机关人员没有住房,我跟几位参谋挤住在办公室里。有人开玩笑说:“那时缺钱、缺物、缺必备的生活条件,唯一不缺的是研究解决不完的矛盾和问题。”
开拓进取不停步。部队精减整编后,全军高炮部队没有专门旅一级的教材,而过去留下来的师一级作战文书,如开进展命令、作战命令、撤离转移命令以及各类战斗保障指示等,已完全不符合旅一级部队的实际情况,必须另起炉灶,从零开始,重新编写。
在一无教材可依、二无材料参考、三无经验可鉴的情况下,我和参谋们按照首长意图,组织部队出色完成了上级赋予的高炮整体训练试点,连续两年组织部队与舟桥31旅实施互为条件下的渡江演习以及教练员、训练尖子比武竞赛活动等。
最难忘的是1987年,为完成军区赋予的军官在职训练试点任务,旅长张炳兴、参谋长熊庆亲自组织,我和参谋们白天到石头岗组织基层军官在职与战士同步训练,晚上回旅部布置军官在职训练中心,连续苦战了3个多月。
同年9月18日,军区在旅里召开军官在职训练现场会,军委总部副总参谋长韩怀智给予热情肯定,并亲自题词:“强化军官在职训练,全面提高防空作战指挥能力”。
现场会结束的第二天上午,我感觉呼吸困难,便拖着疲惫的身体,步行到359医院看病,被时任5病区主任张树生诊断为“急性心肌炎”,立即安排我住院。当天晚上病情加重,处于昏迷状态,医院向旅里2次下发了病危通知书。
接到病危通知书后,旅常委班子成员及时赶到医院看我。昏迷中,我似乎隐约听到一位首长动情地说:“王科长昨天下午还在军区召开的现场会上担任综合演习现场解说,怎么突然病得这么重!”。当时,只有我自己清楚,多天连续的奋战,身体早已完全透支,我是凭着强烈的责任心和坚定的意志力,顽强地坚持到试点任务的圆满完成。
住院20天,痊愈归队,我又投入到火热的工作中去了。
1989底的一天夜晚,我在办公室用铅笔写材料,突然发现自己写的文字模模糊糊,看不清楚。经医院诊断为眼睛老花了。此刻,我才意识到自己已经到了正营职最高服役年龄,等待我的将是转业命令。
恰逢此时,上级首长带工作组首次来旅视察工作,因政委生病住院,参谋长入军事学院学习,旅长感冒咳嗽喉咙痛,讲话不方便。阴差阳错之间,由我向首长汇报部队近年来的战备训练、战斗力提升等情况,得到了首长的认可,并把我作为“抢救性”人才留了下来。6年后,我成为高炮旅第5任、防空旅首任旅长。
有知心的战友问我:你若未遇到那位首长,在正营职位置上转业,会后悔吗?我问答:不后悔,我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和工作,就是为了报答党的恩情,为党争气,绝无后悔之意。
三
福克勒斯说:要想看清楚一个人,最好的方法是将权杖塞在他的手里,看他如何行权号令。前不久,我在收拾老房子时,不经意间翻到了一本厚厚的已经褪色泛黄的笔记本,上面清晰地记录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任高炮旅旅长就职演说时的一段话:“党给的权力姓‘公’而不姓‘私’。只能用于为部队建设谋发展,为官兵谋利益上,而决不允许利用权力谋取私利。同时,恳求同级党委及官兵对我进行全程监督。”
为了认真履行这一掷地有声的庄重承诺,我在任职期间,坚持守住做人底线,做到“三个用心”。
我所信奉的做人底线是“四不”,即不为出身贫穷而自卑,不为身居要职而自骄,不为钱财诱惑而动心,不为权势淫威而屈服。坦坦荡荡、清清白白做好自己。
我任旅、师级主官期间,既有过许多“发财”的机会,也有过编制调整带来的利益诱惑。如利用工程建设、土地开发利用,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重大活动,每年干部提升调整,以及征召男女兵等,均有利用权力收受钱物的便利条件和机会。
比如,在我任旅长时,恰逢部队进行第二次编制调整,购买国外最先进的防空装备,组建导弹团,由高炮旅改建为防空旅,亲身经历了这支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老部队结束“有炮无弹”历史,进入黄金发展期。随之,也带来了团以上干部人数的大幅增加。还有一个总投资1亿多元的工程建设项目,军队系统各项拨款大量增多,还有八一、春节期间,江苏省委省政府、镇江市委市政府以及大中型企业单位馈赠的财物甚多,我若有私心利用权力捞些财物,是一件举手之劳的事。
面对一边是可以利用手中权力捞取金钱的便利条件,另一边是儿子买结婚新房急需用钱的实际情况,我与妻子及儿子都非常清醒,在金钱面前从来没有动过心、开过口子。
上世纪九十年代,电脑还是稀奇贵重的物品。一天夜晚,一个工程老板给我家送来了两台电脑,往门口一放,便一声不响地悄然走了。妻子与两个儿子出门没有追上,便立即打电话对我讲了这一情况。当时我正在野外组织官兵训练,接到电话后,立即叫两个儿子把两台电脑抬到营房大门口哨兵的位置。同时,指令营房科科长通知那个工程老板把电脑拿了回去。
2003年为大儿子购买结婚用房,我与妻子翻出在柜子、蓆子底下、大衣口袋的所有积攒多年的钱拿出来,仍然不够,于是向亲戚、战友借了12万元,凑了34万元为大儿子买了一套结婚用房。我也一直到退休后才得到属于自己的一套经济适用房。
当我说话算数,手中权力能决定别人命运时;当面对主管上亿元营房建设工程,众多工程老板不择手段编织错踪复杂的人际关系网时;当明知上层某些人有贪财企图,暗示或提醒需要疏通关系,便可换取个人更高政治地位时;当部下多次建议变通处理某件事情时……此刻,考量我的不是高深的理论水平及知识储备,更不是指挥能力及综合素质,而是我的理想信念和党性原则的坚定性,以及思想品质的纯洁性。
那时曾有战友调侃我是“月光族”,说是夫人没有工作,两个儿子、岳母和外甥女6口人生活,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后来部下又调侃我像大干部,身上从不带钱,每个月工资都有公务员领取后悉数交给夫人。事实确实如此,我从来不知道自己每个月拿多少工资。
叔本华说:财富就像海水,饮得越多,渴得越厉害。不贪图钱财,不被人俘虏和潜猎,守住清贫,实际上也就守住了初心,守住了全家幸福,守住了朋友之间的纯洁友谊。
用心完成任务。学习思考、把事琢磨透、追求完美是我的习惯。每次受领重大任务后,我都要围绕如何强化党委集体领导,开创性地展开组织指挥,最大限度地调动官兵积极性等问题,不分昼夜进行反复思考琢磨,直到完全明白、胸有成竹为止,有一股“拼命三郎”的劲。
1998年,我率领部队官兵在镇江地区江心洲、世业洲、扬州地区执行抗洪抢险任务,在险情频发的江堤上连续奋战了78个日日夜夜,保住了江堤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先进事迹被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江苏电视台、上海东方台、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新华日报等23家新闻媒体报道。此外,所总结出来的41篇先进典型事迹材料分别被总政治部、军区和集团军转发,37炮二营被四总部评为抗洪抢险先进单位,时任教导员余孟君光荣地出席了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受到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同志的接见。全旅有2个单位、5名个人荣立二等功,7个单位、76名个人荣立三等功,旅荣立集体三等功。
2000年,部队开赴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出色完成了代号为008的导弹试验任务,取得了12枚12中的佳绩,创造出地空导弹试验史上首次对超低空目标射击、对双目标射击、对小反射面目标射击和行进间射击的“四个首次”的辉煌业绩。
用心培养干部。我在旅党委的集体领导下,自始至终本着放开眼界培养大学生干部、注重导向培养训练尖子、薪火相传培养家庭贫穷战士三个原则,下功夫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年轻干部,为部队建设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大学生干部是部队建设的未来,事关科技强军战略的实施。我任旅长期间,制定了优先选择大学生干部担任连队主官,允许他们在驻地找对象等规定。对因出国学习新装备推迟一年晋级的一批大学生干部给予补调,一批又一批大学生干部在我的培养下,走上了师、团职领导岗位。
对于培养大学生干部,概括起来就是六个字:帮带、包容、严格。帮带就是手把手地教,不怕反复,直到达标为止;包容就是不求全责备,用人所长;严格就是不放过细小问题,反复提醒,反复纠正,反复磨炼,直到彻底改正为止。
提拔各类训练尖子当干部,是部队建设的一种正面导向。古人曰“将军起于伍卒”,我任旅长近5年,期间凡在旅以上(含旅)比武考核中获得第一名的,均给予记功,并保送军事院校深造或直接提干。到底有多少战士受益,数不胜数,我未作过专门统计。这些训练尖子,不仅在部队大练兵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还为军地培养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人才;不仅彻底改变了许多战士的命运,还使他们若干年以后,仍然铭记自己的荣耀时刻,更加留恋热爱军营,珍惜昔日的战友情谊。
培养家庭贫穷的战士,对我来说是一种薪火传承。贫穷,可催人奋进、蕴藏潜能,我在党的教育培养下翻了身,改变了命运。我要将这把薪火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家庭贫穷的战士从中受益,进而感恩党。有一次,我在37炮3连蹲点,了解到从浙江入伍的战士郑勇武的父母关系不好,家庭贫穷,连队已把他列入退伍名单。得知这一情况,我主动与该连指导员丁报存商量,把郑勇武留下来当了班长。后来,在我的培养帮助下,小郑入党提干,参加南京军区教练员比武竞赛,荣获军区优秀教练员称号,荣立二等功,由排长直接提升为连长。
用心为兵服务。我每年有半数以上的时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与基层士兵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不搞形式主义,不说空话、大话、套话,不玩心眼,不做表里不一的文章。
经过调查研究,建立健全了保证士兵利益的一系列规章制度。规定基层定期召开士兵代表会议,实行食谱账目公开。主动给因公或患病伤残的士兵办理伤残评定证书,出具伤残证明,并派专人与地方联系,把优抚政策落实到位。对有专长的士兵,经考核后,给予办理各种专业技术证书,对口安排,直接上岗。每年新兵学驾驶,按照地区兵的比例选送,有效刹住了找关系、走后门等不正之风。此外,对于每年桥头农场上交的经费,全部用于改善基层士兵伙食。建立健全各种生活配套设施,基层士兵购买生活用品、洗澡、理发、看病、寄快递、存款等不出营门。
用党赋予的权力,带出一支风气正、发展势头好、人才辈出、集体立功受奖、无案件事故的部队,是我尽责报答党恩最荣耀的一段人生经历。为此,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欣慰。
四
2007年5月,我到龄退休。经过一段短暂时间的心理调整和冷静思考,觉得自己退休是自然规律,更是部队发展的需要。但,我是党的人,且身体健康硬朗,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的初心不能忘;放下枪杆子,拿起笔杆子,以绵力薄才写出有温度的文字,为党讴歌叫好的声音不能哑。于是,我怀着一颗不老的心,坚持不懈学习思考,紧跟时代步伐,行走在新长征的大道上。
退休至今,我做了两件有意义的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与张炳兴等十多位参战的老首长、老前辈一起,经过内查外调,挖掘整理出近40万字的原炮兵第66师50年前援越抗美作战史料。2017年5月24日至26日,在江苏镇江隆重举行了原炮兵第66师援越抗美50周年纪念活动,实现了1.4万名参战官兵多年的夙愿。虽然我是1970年12月入伍,没赶上参战,但作为这支部队的后人,能有幸跟参战老首长、老前辈们一起,把他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作战的经验及教训,从流失的边缘抢救回来,传给当下的防空旅官兵,我感到特别荣幸和自豪。
第二件事情是写作,用有温度的文字释放正能量。由过去军事训练专业命题式的规范化写作,转变为开放的有感而发的任意写作。
2019年“七一“前夕,我以《退休后应学会放下》为题,向党说了自己的心里话,文章发表后,得到许多老同事、老部下的热情点赞,有一种旗开得胜的感觉。
2020年初,武汉因发生新冠肺炎疫情而被迫封城,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那一场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场景,一幕幕白衣天使与新冠病毒争抢人民生命的感人画面,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心灵,常常被感动得泪如泉涌。武汉解封的那天夜里,我高兴极了,弄了几个小菜,独饮了几杯酒后,拿出78天来坚持看新闻记录的详细资料,一气呵成,写出了《从社会制度优越性,看中国战“疫”》的近5000字的文章,在《东海民兵》公众号发表后,好评如潮。后又相继推出了《自觉在抗疫中奉献余热》等文章进行正面舆论引导。
2021年5月,在建党百年大庆前夕,为了纪念这一极其重要的日子,作为具有近50年党龄的退休党员领导干部,我有感而发,即兴撰写了《联系实际学党史,忠心赤胆献给党》的一篇感恩长文,由于切中时代脉搏律动,立即被《南京时代金报》全文刊登发表,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我也因此感到无比欣慰。
2021年秋天的一天晚上,我到公园散步,看到3个大约60多岁的农民兄弟席地而坐,趁着路灯微弱的光亮,嘻嘻哈哈地边吃边数钞票。我开始出于好奇,在同他们一番交流后,触景生情,连夜写出议论文章《从看到三个农民工兄弟数钞票聊起》,赞美新时代给予农民工兄弟提供的挣钱机会,揭示了金钱在不同对象的手里所彰显出来的属性和作用,反映了时代的现实性。通过这件事情,加深了我对党的无限忠诚和朴素感情。文章发表后多个红色网站及报刊纷纷转载,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2021年12月21日,我以《戎马倥偬笔墨情》为题,回忆和撰写了一篇5000多字的叙事散文,通过一个侧面反映我在部队的成长发展史,热情讴歌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这个大熔炉的功能和作用,全面诠释了“党给我机会和舞台,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大道理。这篇长文在《天下美篇》发表后,发挥了积极的宣传和励志引导作用。
2022年4月13日,我撰写的《我的红薯情结》文章发表后,引起广泛热议,多家平台纷纷转载,还上了百度热搜。阅读人数、留言人数、撰写感言的人数之多,前所未有。
文章从红薯由过去的救命粮到现在的补养品、我从一个贫穷的社会青年成长为军队正师职干部、王氏家族由过去极度贫穷到现在的富裕幸福三个维度,以我自己的亲身感受告诉世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更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目前,我已有数百篇作品通过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公开发表。 广大读者赞誉我诗词、散文写得朴实,通俗易懂,接地气,这是对我的厚爱和鼓励,我深知自己文字功底薄,基础差,所有文章都是从骨子里一点一滴感悟出来的。去年撰写的《联系实际学党史,忠心赤胆献给党》的文章,我连续多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时常半夜起来把脑子里想到的观点、思路写出来。老伴说我,“像神经病一样,不知白天黑夜地写”。
党予我大恩,我感恩党。我像年轻时那样勤奋学习思考写作的目的,在于希望能在有生之年,把自己对党的感恩之心原汁原味用自己的语言直白地告诉世人。
有许多读者劝我,把已经发表的诗词、散文集中起来出本书。我对他们说:我写作的目的不是为了出书,而是为了报答党的恩情,这种报答不是我这一代人的事,而是我们王氏家族要世世代代报答下去的事。
裴多菲说:生命的多少用时间计算,生命的价值用贡献计算。如今,我已进入古稀之年,趁着思维敏捷,身体硬朗,琢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多写一些文章赞美可爱的祖国,讴歌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是我一生的责任和义务。直到我脑子糊涂写不动的时候,再考虑搜集整理出本书,作为向党交的答卷,并留给后人学习借鉴。我坚持把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作为基点,放在运用文字的力量为党讴歌上,既充实了退休生活,又弘扬了正气,传播了正能量,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还有益于身心健康,使自己的晚年生活过得更有价值、更有品味、更有意义。
作者简介:王炳臣,1970年12月入伍,1971年10月入党,历任排长、副连长、指导员、干事、参谋、股长、科长、参谋长、旅长、军分区司令员、预备役师师长兼江苏省军区副参谋长等职,大校军衔。2007年5月退休。
编辑:本站
点赞: +1 2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