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农信天地  /  管理  /  详情
江苏太仓农商银行:聚焦主责主业 彰显农商担当
作者:沈向东 发布时间:2022-06-24 阅读:1.1千+次

近年来,太仓农商行深耕三农和小微金融服务的“一线”,凭借着大力支持乡村振兴、有效服务实体经济、深入开展普惠金融的久久攻力,为“锦绣江南金太仓”这片福地的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农商行的根基——水韵江南金太仓


太仓沿江临沪,有着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并依托多年对德合作的历史沉淀,进一步放大开放优势,赢得了“德企之乡”的美誉。在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上海都市圈等新一轮发展机遇下,太仓主动作为,以高铁为切入点补齐交通短板,以高教基地引入不断加强人才引流,以高新产业培育大力强化产城融合,全市正集中力量做深“融入上海、以港强市、对德合作”三篇文章,合力推进“一市双城三片区”总规落地,打响“上海下一站,下一站上海”的金字招牌。


2021年来,面对国内多点散发疫情和能源双控的复杂外部形势,太仓市迎难而上,打好惠企、稳岗、增产、提效等多项攻坚战,市场活力不断释放,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经济发展稳中趋好。


城市能级不断提升。十次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六次登上县级市榜首;落户德企突破400家,“开放之窗”风景盛美;作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翼发展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5+1”交通建设步伐加快,打造入沪枢纽门户可期;太仓港集装箱吞吐量完成703万标箱,同比增长35%,排名上升5位,跃居全球第25位;完成货物吞吐量超2.4亿吨,同比增长12.6%。


项目招引不断强化。全年统筹推进产业招商、科技招商、资本招商等各类招商洽谈活动69场;新增内资注册资金516.7亿元,完成注册外资23.2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9.3亿美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0亿元,增长6.7%;省重大、苏州重点项目数及年度投资均位列苏州第一。


产业质效不断升级。全年实现规上产值2921.6亿元,增长16.3%;引进天航长鹰、穆格飞控等航空航天项目47个;引进尚元医疗、思纳福等生物医药项目155个;完成“智改数转”项目771个;新增全国4A级物流企业4家、省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2家;完成社消零售总额510亿元、进出口总额170亿美元;金融机构人了币存款余额2030亿元、贷款余额2168亿元,分别增长8.8%、17.1%。


创新驱动不断增强。全社会R&D经费占比达3.6%;入选省潜在独角兽企业4家、瞪羚企业15家;新增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家;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35家;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39项、行业标准17项;新增高价值发明专利272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2件;引进外国高端人才58人,新增苏州市级以上“人才计划”65人、增长85.7%。新增企业创新人才超2.7万人。


根植于太仓这片沃土,太仓农商行在业务转型发展方面取得了稳步健康的发展,在进一步助力小微、深耕本土的道路上行稳致远。小贷客户经理队伍从2014年筹建,逐年充实到当前100余人。2020年又进一步下沉服务重心,组建起一支超过50人的零售团队,覆盖每一个支行,助推全行做小做散战略落地。通过产业链客群追溯、行业协会合作营销、客群圈子渗透等工作,逐步向“批量营销,批量获客”发展。零售类贷款占比快速提升,从2017年末的13.89%提升至2022年4月末的26.96%,增长了94.1%;零售贷款客户数量从2017年末的9000余户增长到当前的3万余户,增长了1.96倍;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自2017年末不足30亿元,增长至当前超过85亿元,增长超过2倍,期间普惠型小微企业客户数增长超过4500户,为该行向大零售转型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不忘支农初心,当好农村金融主力军


1.出台专项活动方案。在整合前期各项工作成效的基础上,该行联合太仓市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经过多次对接交流,形成常态化推进机制,2021上半年制定了《深入推进扩面强基,全力服务乡村振兴专项活动实施方案》,以一体化的金融创新服务深度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2022年,又进一步出台工作推进举措,在总结去年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大力推动支农金融提质扩面。


2.打造全套服务产品。截止目前,该行累计开发16款涉农或农户专属信贷产品。包括:农担通、农发通、惠农贷、兴农贷等“农”字号系列产品;税易贷、商易贷、金易贷+、房易贷等“易”字号系列产品;扬帆农贷、扬帆农机贷、扬帆种植贷、扬帆商贸贷等“扬帆”系列小微产品;以及农户备用金、信用村贷款等乡村普惠金融产品。


3.推动网点进村入社。该行目前已建成普惠金融服务点35个,其中智能点3个,综合点6个,支付点26个,覆盖太仓全部乡镇。以此为基础,该行正加快政务大数据平台对接,依托公共卫生、教育、城市规划、社医保等方面的信息,进一步打造“扬帆E站”特色品牌,真正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为老百姓带去更方便快捷的乡村综合金融服务,让老百姓实实在在享受惠民政策和现代智能工具带来的安全与便捷。


4.加速产品智能转化。为做优做实各项服务,该行开发了乡村振兴精准营销工具与全员营销平台,大力提升农户触达体验,从农户视角不断完善产品渠道,让农户充分享受该行金融服务的便利。该行乡村振兴道路上不断丰富乡村金融服务应用场景,加强政企合作,联合开发数据平台,增强外部数据运用,整合各类产品模型,加快参数迭代深挖行内数据价值,构建乡村金融新兴生态圈。在乡村振兴产品中,有专属场景类产品10个,信用产品12个,线上自动化产品4个,所有产品均可实现线上提用款,让村民足不出村即可方便快捷办理各类业务,也为农村电商、网络金济发展助力。


三、勇担支小使命,做好普惠金融排头兵


1.强化政策支持。始终坚守支农支小市场定位,及时出台信贷工作指导意见,尤其是面对新冠疫情冲击,紧急制定支持小微企业纾困解难方案,包括安排涉疫专项信贷额度、开通审批绿色通道、优化信贷到期管理、启动征信保护举措等,加大资源倾斜,优先满足小微企业发展需求,积极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承前启后,该行近期启动并全力推进“精准走访稳主体 优化服务保主体”专项竞赛,深入调研、对接并切实解决企业当前急难愁盼的金融服务需求,与企业携手并肩,共渡难关。2022年疫情来袭,该行对静态管理期间到期的非按揭贷款主动与客户确认,对503笔贷款(金额近5亿元)统一延期15天,对131笔(金额近6亿元)贷款作延期还本、付息处理。


2.加大考核力度。围绕扶小支小经营定位,以任务考核为抓手,从支行季度劳动竞赛、客户经理月度/年度绩效考核、专项主题考核等多维度,做好指标任务的合理分解、有序传导、统计分析、及时激励等工作,并将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单列,加大考核权重,促进年度指标任务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


3.强化过程督导。为促进全年任务的圆满完成,按季度制定劳动竞赛方案,开展及时、全面的解读,按旬跟踪完成进度,按月、按季做好业绩上墙通报,强化进度督导,并通过约谈、轮岗、评优、岗位交流、末位淘汰等相关评价应用,确保小微信贷指标及时投放到位。


4.奋力争先进位。在“比学赶超”浓厚氛围的带动下,该行克服疫情影响,扎实打好稳金融、战疫情、助实体三大“战役”,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截至4月末,该行涉农与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达到7.54%,比各项贷款增速高出1.2个百分点,涉农与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达到92.37%。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达到8.68%,比各项贷款增速高出2.3个百分点,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四、强化科技应用,勇当创新发展先锋队


1.线上金融产品不断扩容。整合移动金融端口,加大对传统线下产品改造力度,稳步推进线下业务向线上迁移,“e情贷”、“融e贷”、“小微e贷”等产品实现线上提款,并努力将手机银行打造成移动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疫情期间,进一步完善线上提款流程,推出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专用贷款,线上提用款,随借随还。


2.移动金融场景不断丰富。通过强化平台建设、产品设计、数据挖掘、渠道整合等工作,依托“收银宝”、移动服务端、微信小程序等工具,不断完善功能,综合考虑客户地域、需求、偏好等差异,将银行服务植入相应的需求场景,配套线下节假日开展“互联网+生活”活动,打造智慧网点、智慧菜场、智慧就医、智慧出行等便民金融服务,构建金融生态圈,提升线上服务普惠面。


3.系统功能不断迭代完善。通过柜面无纸化、电子回单、电子对账、运营二期等一系列项目重点支持全行运营流程优化,助力网点转型;通过微信小程序、微信公众号、手机银行等渠道功能完善,提升该行线上服务;通过流程机器人、后督二期、账管系统等一系列项目,将标准化工作进一步集中上收,提高工作效率,节约人力成本。


4.加强数字化经营转型。一是加强银政合作,举办大数据论坛。通过“大数据赋能乡村振兴专题研讨会”搭建多方协作平台,依托科技赋能,构建精准营销模型,提升支行营销效能,助推各类数字化转型项目落地。二是探索智能风控,强化风险防范。整合行内外大数据应用,统一风控中台建设需求,对行内信贷资产质量进行更智能化的风险把控,推进风险管理从人控到机控、从线下到线上、从事后到事中、事前的管理模式升级。构建智能风控模型30余项,设定贷前贷中审批规则700余条,完善贷后检查规则300余条,实现风险主动识别。三是强化数据治理,夯实转型基础。专设数字银行部,承担全行数据治理的规划设计与统筹协调工作,加强“三个一”数据标准建设,努力实现基础数据在业务层面的一致性、指标数据在分析层面的一致性、字典规范在系统层面的一致性,充分挖掘数据作为战略资产的价值。


五、坚守主业寻突破,稳健发展向未来


近年来,农商行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如下:


1.大中型银行业务下沉。随着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原有的银行业内分层经营边界被打破,纷纷向小微、零售端领域挤压,利用资金成本优势精准掐尖农商行优质客户,县域、三农业务已从蓝海变为红海。


2.息差进一步收窄。农商行主要以存贷业务为主,近年一直承受息差收窄的压力,负债端面临吸存难、吸存贵的问题,资产端在LPR改革后,加之疫情冲击,监管引导支持小微等实体经济发展,宏观政策持续引导减费让利,贷款利率下行趋势明显。


3.数字化转型滞后。科技的进步,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带来了客户需求及线上金融服务习惯的较大转变,也使得银行业迎来了数字化转型的浪潮。大中型银行依托资金、人才、科技优势走在前列,获客、拓客、运营及风控质效逐步提升,而农商行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因底子薄弱、起步较晚,面临着运营方式、风险管理、营销模式等方面的诸多困难。


只有进一步坚守支农支小、服务地方经济的定位,进一步下沉做小做散,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才能实现经营发展突围。一是利用长期耕耘三农金融市场的人产地熟优势,加强农村地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再上台阶,助力太仓打造“田园城市”;二是发挥好农商行小法人与小微企业的天然匹配优势,放大自身点多、面广、触角宽的强项,加速向普惠性、大零售、智能化、服务型银行转型,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发展;三是发挥好本土银行决策链条短、经营机制灵活等优势,与本地经济发展形成更紧密、更深入的融合,服务好太仓融沪、沿江、对德三大战略。


新时代,太仓农商行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金融监管新环境,以“稳中求进、稳中有为”为原则,以“改革创新、转型升级”为驱动,以“做大规模、提质增效”为主线,以“推产品、优服务、树品牌”为抓手,以“严管理、强队伍、练内功”为保障,坚守调结构、惠民生的主责主业不偏离,坚守做小做散、普惠金融的市场定位不动摇,坚守“三农”阵地、市场份额的行业地位不流失,做亮特色、提升能级、补齐短板,为把本行打造成为有温度的“零售银行”、有情怀的“普惠银行”、有担当的“公众银行”而奋力拼博,开创一个激情燃烧、干事创业的火红年代。






编辑:张影

点赞: +1 1
金融作家芳草地
金融作家
芳草地
返回顶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