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详情
湖北石首市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现状及路径探析
作者:刘 芸 发布时间:2023-08-18 阅读:1.1千+次
金融文化参讯-湖北(刘芸)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在国家政策导向与“十四五”规划指引下,明确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绿色金融支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主体任务,对绿色技术创新、绿色低碳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绿色金融是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中小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应当积极支持国家战略,以发展绿色金融为重要抓手,加大对绿色环保行业的投入,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供给,促进实体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助力经济结构调整。


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绿色金融是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绿色金融已成为实现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重要桥梁和转化器。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对于促进自身实现转型、创新、跨越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展绿色金融是彰显中小商业银行责任担当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绿色金融发展,从明确提出“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要求、到准确指明绿色金融改革发展方向、再到明确“十四五”期间绿色金融改革发展的具体任务,绿色金融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绿色发展转型,需要金融服务的支持。中小商业银行作为地方金融主力军,掌握了大量的金融资源,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银行机构大有可为,也是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表现。


发展绿色金融为中小商业银行提供了转型发展的机遇。一方面,在绿色发展的要求下,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产业高质量转型,新兴环保、节能、低碳等绿色产业的成立,必将带来巨大的投资需求和投入空间,同时也为中小商业银行提供新的业务增长点并发展带来广阔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按照发展绿色金融的要求,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背景下,中小商业银行迫切需要不断优化业务布局和信贷结构,以绿色信贷标准为导向将新兴产业作为信贷投放重点,加快退出落后产业和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在有效降低信贷风险的同时促进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银行业务的低碳转型发展。


发展绿色金融是提升稳健经营能力的客观选择。一方面,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通过贷前审慎出具环境风险报告、贷中实时监控对环境的影响、贷后及时进行反馈评估等方式,承担对公众及环境的责任。这有利于中小商业银行完善风险管理措施,进而有利于降低信贷领域的信用、市场、环境等风险。另一方面,中小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也可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通过建立完善的监管和信用审查机制,可降低金融产品的坏账风险;通过提升金融产品的流动性,可有效降低金融产品的期限错配风险,为其稳健经营提供业务保障。


发展绿色金融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绿色是“三农”的底色,乡村振兴的关键和路径是农业农村绿色发展,而绿色金融作为绿色发展的重要创新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实现农业发展、农村治理、农民增收,离不开绿色金融的支持。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业务,要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一项基本原则,围绕乡村振兴的二十字方针,通过大力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优先满足“三农”金融服务需要,以此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石首市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机遇与挑战

石首市是跨江而治的县级市,境内“公路成网、港口通江、铁路通运、机场通航”,“公铁水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随着交通枢纽带动物流枢纽的形成,人才、资金、信息、技术等将加速流动,为发展绿色金融聚集金融要素资源提供了良好支撑。石首市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正逢其时:


区域生态环境良好。石首市处于武汉城市圈与湖南3+5城市群的衔接部位,长江黄金水道有90余公里穿境而过,双边岸线资源长达180公里。生态地位突出、绿色资源丰富,作为“国家园林城市”,承担着国家生态保护重大任务。生态绿色资源和生态功能定位为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同时也为区域经济绿色发展、实现绿色崛起打牢了坚实基础。


长江沿岸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石首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担当“一江碧水浩荡东流”政治责任,扎实做好“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绿色发展”三篇文章,把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持续抓好“十年禁渔”、沿江码头复绿、入河排污口整治,优化沿江产业布局,全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长江岸线,加快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长江环境保护与修复,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当前,石首市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积极开展“呵护百里长江·共襄生态画廊”等活动。深入推进上津湖小流域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项目、五湖连江项目、修复长江生态环境“双十工程”,深入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完成造林绿化2.49万亩,建设省级森林乡村10个、省级森林城镇1个,新增城市绿地面积 1000 余亩,绿化覆盖率达 42%,为发展绿色金融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


绿色经济正成为石首市加快发展的主引擎。石首市具备绿色产业基础,已基本形成了绿色优势产业集群,且产业投资需求旺盛。如投资1个亿综合治理上津湖小流域生态、统筹建设8个山水林田湖草沙项目、三菱湖国家湿地公园水环境治理等,并打造团山寺绿色产业发展示范区、小河口江汉平原地区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省级示范点、桃源小镇国家4A级景区、花田商街省级旅游休闲街区等,新签约葛洲坝绿色建材产业园、锅圈实业、正锋绿色循环经济利用等50亿元以上优质绿色工程落户石首。这些绿色项目资金需求旺盛,为发展绿色金融提供了基础性平台。


当前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难点和困境

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配套政策不尽完善。一是绿色金融政策操作性不强。具体的实施路径不够细化,地方性发展规划宏观性、原则性、方向性规定较多,统一性不足、制度的刚性约束不足、推进实践的可操作性不强。二是绿色金融基础设施薄弱。缺乏完善、充分、透明的信息共享机制,绿色领域有关信息不畅成为了影响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掣肘。三是引导激励约束机制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再贷款、差别存款准备金等货币政策工具对绿色金融领域的靠前支持针对性不足;财政部门尚未针对绿色金融出台专项奖补、贴息等激励政策,对中小商业银行主动承接绿色金融需求的提振不够。


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短期偏好与永续推进的动力不强。一方面,中小商业银行经营盈利导向与绿色金融发展目标难以平衡。绿色金融具有公共服务性质强、投融资周期长、资金回笼慢、盈利性较低等特点,短期投入的人财物资源增多,必然推高业务成本。另外,绿色信贷的利息收入总体低于非环保项目等非绿领域的信贷利息收入。这与中小商业银行短期追求利润和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属性存在潜在的矛盾。另一方面,中小商业银行面临专业人才储备匮乏的困境,绿色金融发展尚在起步阶段,专业化人才稀缺,培养和储备人才队伍的工作机制也尚不健全,导致实践中较难评估测度项目风险、较难跟踪监测项目风险、较难快速提升业务操作效率,不利于绿色金融稳健持续发展。


中小商业银行绿色金融服务体系仍不健全。一是绿色金融资源匹配不足。大部分中小银行仍未提出明确的绿色金融发展路径,仅停留在发展绿色金融的口号上,推动落地实施的举措不多、成效也不明显;未建立完善绿色金融制度架构、未明确开展绿色金融改革的组织架构、未单独制定业务管理指引和规程,无法实现对全行绿色金融业务的有效管控,绿色金融业务实质上停滞不前。二是绿色金融创新不足。辖内中小银行以长期服务“三农”的地方性金融机构为主,在具体操作层面,中小商业银行多以信贷投入的形式支持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碳排放权、用能权、排污权和水权等生态权益担保融资业务未实现有效突破,绿色金融发展的多元化需求较难得到有效满足。


中小商业银行因地制宜、补短板发力绿色金融的策略

对于根植地方的中小商业银行而言,要充分发挥本土银行的优势,围绕区域经济绿色发展的规划方向,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对经济的引导、激励、约束和杠杆作用,不断提升中小商业银行对绿色金融发展的适应性和市场竞争力,进而推动机构自身业务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强化绿色金融思想引领。树立围绕“绿色”经营发展的理念,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组织参加各类线上、线下培训和学习,对绿色信贷相关产业政策、行内政策制度和管理要求等内容进行宣讲,让全体员工主动树立绿色金融的意识,充分扩展与普及绿色金融理念,积极营造绿色金融生态氛围。


坚持绿色金融目标导向。明确战略规划导向,制定绿色金融发展总体战略、阶段性发展目标和业务指导意见;明确制度标准规则,逐步建立健全绿色金融业务管理各类制度;积极探索打造绿色专营机构,并创新打造“单列信贷计划、单列风险管理指标、单列绩效考核和单列绿色金融产品”的经营模式。


围绕绿色金融差异经营。一是对接绿色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加大对绿色生态建设、绿色产业发展、绿色城乡建设和绿色生活方式推广的信贷支持。二是对不同等级绿色企业、项目,在准入条件、授信额度、贷款利率、抵质押方式等方面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下浮绿色项目贷款利率。三是对绿色、生态、循环、低碳、新能源、节能环保和科技型等开辟绿色通道,优先准入、优先审批、优先支持。四是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加大对绿色中小企业和绿色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降低绿色企业、项目融资成本。


创新绿色金融信贷产品。一是针对客户群体的区域性特点,加快对接政府有关部门,创新推出绿色信贷产品。二是创新开发能源管理、清洁能源、碳金融、绿色建筑、节能环保等专属绿色惠农信贷产品。三是创新抵质押担保方式,积极推动应收账款质押、履约保函、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探索开展碳排放权、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水权、特许经营权、碳期权、碳交易指标、绿色工程项目收费权的绿色信贷业务。四是积极做好绿色信贷以及产品的推介营销,多维度做好推广宣传工作。


优化绿色金融信贷服务。一是优化流程。对新建项目,落实收益覆盖成本和风险的利率定价机制,降低绿色信贷成本。对已建成的项目需要开展以节能减排为目的设备升级换代、提标改造的,创新运用新的抵质押担保方式,提升项目获贷率。二是拓宽金融服务半径对象。积极关注小微企业、城乡居民绿色消费、理财需求,创新开发绿色金融零售类产品,不断拓展业务服务领域。


建立绿色金融风险机制。建立差异化、动态的绿色信贷风险防控措施,在贷款的“三查”、定价等方面采取差别化的风险管理措施,对出现重大环境和社会风险的项目、企业,实行“名单制”管理,并针对性运用风险缓释策略。对授信企业经营行为开展跟踪监测和动态评估,并将其结果作为企业评级、信贷准入、管理和退出的重要依据。


深化绿色金融考核激励。以人民银行《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为参考指引,积极对接发展改革、财政、税务等部门,积极争取发展绿色金融业务的各类风险补偿、分担,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在降低经营风险的同时提升业务开展的积极性;积极争取人民银行再贷款优先政策支持和额度调配,创新“再贷款+绿色产业、企业”货币政策工具在本行的推广运用;积极对接银保监局,争取绿色贷款不良容忍度和相关风险指标的监管政策倾斜,促进和推动绿色金融业务持续开展。

编辑:代碧长

审核:叶子

点赞: +1 1
金融作家芳草地
金融作家
芳草地
返回顶部
返回
顶部